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潍坊走出的国赋大家王金铃
手工艺人刘文远的“奇石情缘”
文化节目的“春天”即将到来?
陈炳熙教授诞辰80周年座谈会举行
杂技剧《丝路彩虹》演绎丝绸之路“唐传奇”
2014年11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节目的“春天”即将到来?



  ◎陈文

  近日电视荧屏又热闹了,明星不带孩子不唱歌,下地干活拉大车。在这片喧哗之中,一个没有偶像明星的节目异军突起,吸引了全国6亿人次参与,它就是2014年度《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央视提供的数据显示,单期直接收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观众最多达4.3亿人,单期最高收视率仅次于《爸爸去哪儿》和《中国好声音》,在央视排名第三,并创造近两亿元的广告收入。
  随着“键盘时代”的来临,我们的文化根基——汉字遭遇到“书写危机”,提笔忘字、错字时有发生。在此背景下,原创文字类节目成为荧屏“黑马”实在是令人振奋的消息。这类原创节目最吸引的一点是制造了一种文化话题:“某字你会写吗?”“这句诗的下半句是什么?”这些有趣的现象触动了人内心的一些共振点:“这么简单的字都不会写”、“我一直写的是错别字”、“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啊”……再加上请来的文化名人做嘉宾,以他们渊博的知识面引出字面后的文化历史故事,确实引人入胜。另外,此类节目观众群很大部分依赖学生和家长,把节目当做了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课堂,因此节目收视率一直比较稳定。
  虽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取得了好成绩,但不代表文化节目的完全胜利,同类节目如《中华文明之美》《国学盛典》《唐诗大会》等节目的收视率就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文化节目的本质首先是电视节目,无论它的文化主题多么宏大,意义多么深远,如果无法吸引观众看下去,那么就是一个失败节目。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最吸引人的地方仍然是原创性与新鲜度,令人担忧的是其观众的互动性与竞技感不强,如果没有嘉宾的参与,节目就只剩下精英学生比赛记忆力。因此,如果文化节目想要吸引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必须继续在传递文化价值的同时吸收综艺娱乐文化的精髓。同时管理部门还要注重保护节目版权和创意,防止拿来主义,才能促进节目不断推陈出新。
  英国BBC(英国广播公司)节目以制作精良闻名全球,笔者看过一部BBC少儿频道制作的文化节目《糟糕历史》,十分精彩。节目由一组固定演员表演的一个个看似荒诞不经但曾真实发生的历史故事串联成,靠着对历史夸张而准确的演绎,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节目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专家群,每一季13集都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来制作,光写剧本就要用3个月的时间。
  事实证明,我们观众喜欢并需要文化节目,在这个电视节目竞争激烈的时代,想要做好文化节目,做到寓教于乐,只靠专家围坐在一起讲道理是走不通的,制作人必须拿出做综艺的头脑和做大片的资本才能抓住观众的眼球,文化节目逆袭的“春天”才能真正到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