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星际穿越》剧照 |
|

|
|
本年度最受关注的一部好莱坞大片《星际穿越》如期与中国观众见面,这部《盗梦空间》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制作的“烧脑”大作,引发了全球性媒体讨论和影迷关注。继去年的《地心引力》后,本片成为今年的“年度最受瞩目科幻巨作”,继续挑战非线性叙事电影新极限。 银河的彼端,群星的尽头,未知的智慧生命……一直是科幻迷和电影迷的至爱,一代代电影人前仆后继地投身太空题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并展现现实或想像的太空。科幻片可以严肃,可以搞笑,可以天马行空,但是如果要成为真正的经典,那么它应该具有一套完备的科学理论,宏大的主题,并能展现人性的复杂。 以下推荐的几部电影可谓太空电影史的丰碑,这些不灭的经典,至今仍能众多科幻片中看到被效仿和致敬的例证。 《2001太空漫游》 (1968年) 最早的太空题材电影可以追溯到电影刚刚诞生的时代,“电影特技之父”乔治·梅里埃在1902年拍摄的《月球旅行记》已经开创了运用布景和特技摄影的方式拍摄太空历险片的先河。而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被誉为真正的“太空史诗”,以不可思议的特效和摄影,展现了太空时代的人和他们的生活与工作,许多场景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段落。 距离2001年已经过去13年,片中的所展现的星际旅行、人工智能并未变成现实,但它作为科学寓言以及有关进化、人性和宇宙的思考和观念依然发人深省。 《星球大战》系列 (1977年第一部上映) 大部分中国人把《星球大战》只当作一部成功的科幻历险片来看待,但是在科幻影迷心中《星球大战》系列是不可跨越的丰碑。它以全新高科技视效和拓展太空新疆域的精神全面俘获观众,和之后上映的《异形》、《星际迷航》系列一起将太空历险类型电影推向高潮。 《星球大战》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它影响了美国乃至全球文化的各个方面,《时代》杂志对其有一句经典的评价:“该片永远改变了电影的历史,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政治预言。记住那些影片对白,并且永远不要让自己堕入原力的黑暗面!” 《阿波罗13号》 (1995年) 1970年阿波罗13号在登月途中液氧燃料箱破裂导致飞船受损,三名宇航员紧急转入登月舱才幸免于难。事发25年后的1995年,此事被朗·霍华德搬上大银幕。紧张的灾难场面、逼真的太空镜头以及荡气回肠的配乐令《阿波罗13号》反响颇佳,并取得了惊人的票房。 《阿波罗13号》成功后,引爆了一批现实灾难类太空题材电影如《火星任务》、《天地大冲撞》等。 《超时空接触》 (1997年) 该片被称为好莱坞所拍摄的科学含金量最高的科幻电影之一。朱迪·福斯特饰演的天文学家收到了来自织女星的频率信号,但国家、社会等各个角度的矛盾与讨论,令其陷入了个人与世界、真相与现实的漩涡之中,面临远远超越学术范围的挑战。 影片中没有浑身黏液的吃人怪物,也没有一心要占领地球的外星人,更没有激光交错的星球大战,有的只是依据现有科学进行推理。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外星人,人类与其之间关系应如何,人类又应如何看待自身的存在价值? 《地心引力》 (2013年) 就太空探索这个题材来说,《地心引力》应该配得上太空科幻电影中的十佳之一,大量的失重镜头是影片的一大特色,如真似幻的摄影,把一个失重的世界逼真地呈现给观众,并运用主客观视角的变幻和长镜头设计带给观众长时间的太空联觉效果。 除了硬件以外,电影充分表现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与坦然,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以及对生活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因此《地心引力》更像是是一首人类精神的赞歌。 《星际穿越》 (2014年) 大导演诺兰已经是商业与艺术结合的黄金品牌,继《盗梦空间》、《蝙蝠侠》三部曲后,此次诺兰再次披挂上阵,集编剧、导演于一身,邀奥斯卡影帝马修·麦康纳、安妮·海瑟薇、杰西卡·查斯坦、迈克尔·凯恩等好莱坞一线巨星联手打造了这部年度科幻“神作”。 影片长度175分钟,即接近3小时,加之有诸多高深物理或航天问题,为确保清醒准确地理解影片,建议提前上好厕所,不要中间离场。最好关闭手机,边看电影边玩微信的人肯定看不懂。
记者陈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