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娱乐·体育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跟着电影漫游宇宙
大剧院跨年演出季拉开帷幕
培养“足球小将”不能仅靠少数家长不惜血本
山东战胜浙江赢得两连胜
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落幕
2014年11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培养“足球小将”不能仅靠少数家长不惜血本



  ◎庞书纬

  日前在“2014中国足球发展论坛”上发布的《中国职业联赛青训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足球学校培养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其家庭需要投入至少30万元,多则逾60万元。多数家长认为供孩子在足球学校踢球不堪重负,甚至有家长称“供养孩子学球的过程就是自己的一部血泪史”。
  然而,在部分家长为培养孩子踢球不惜血本的同时,近十几年中国足球后备人才萎缩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平心而论,对少年球员及其家庭而言,将成为职业球员当做培养目标的做法,尽管有些过于功利,却也情有可原。然而,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其“塔基”的构建岂能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家长不惜血本?
  脱离校园、脱离广大青少年而奢谈足球,岂不是缘木求鱼?
  从足球少年自身成长的角度而言,过早地为其设定“踢球养家”的成才路径,也弊大于利。毕竟能成为职业球员的终究是少数,一旦未能如愿,错过学龄的他们往往难以重新定位。同时,过早向其灌输职业足球的条条框框,容易扼杀他们身上可贵的灵性,导致其技术特点过早固化。
  当下中国足球需要的不仅仅是足球学校,而是赖以成长的“土壤”——校园。最需要做的,是让足球回归校园,回归青少年。
  针对当下独生子女特别是“独二代”增多的实情,可以考虑由政府牵头并吸收社会资本,为青少年购买相关运动伤害保险,以期减少家长、学校因“安全隐患”而限制孩子踢球的现象。同时,鉴于城市用地愈加紧张的现状,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则,促进学校操场面向公共开放,让孩子们在难得的课外时间、尤其是寒暑假,不会遭遇想踢球却没有场地的尴尬。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