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名顺 通讯员 郑秀宝 11月11日,在青州市王府街道井塘村,村民吴道芝正坐在筛网旁剪着山楂,在剪刀的咔嚓声中,一个个鲜艳浑圆的山楂很快便变成一堆山楂片,在太阳下散发着酸酸甜甜的香气。“我干这个有十几年了,刚开始的时候老是剪到手,现在熟练了就没事了。”吴道芝笑着对记者说。“剪一斤山楂赚五毛钱,我一天能剪200来斤。” 井塘村是一个只有503户、1600多口人的小村庄。每到这个季节,村里宽敞干净的水泥路上晒满了山楂片,火红的山楂片映红了村民的笑脸。据村主任孙世德介绍,村里家家户户都种着山楂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都从事山楂片加工,仅靠这一产业全村每年就可收入1000万元以上。 井塘村的山楂加工产业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山楂才几分钱一斤,村里人一般都是直接卖山楂。到了2000年以后,山楂的价格上涨,村里从事山楂片加工的人也越来越多,今年48岁的吴道芝便是村里最早从事山楂片加工的人之一。“到了冬天没事干,就雇了四五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一起加工山楂片,没想到第一年就赚了好几千元。”说起自己的“第一桶金”,吴道芝兴奋不已。“现在家家户户都干这个,从9月份一直到第二年的清明是加工山楂片的旺季,多的人家能加工20多万斤,我家就我自己干,一年也能加工5、6万斤。” 据吴道芝介绍,山楂片也是分等级的。一般的山楂片能卖到6元钱一斤,而那些只留整个山楂中间一片的精品则可以卖到12元一斤。 井塘村专门负责收购的有100多人,村民吴光春靠这个发家致富,在村里第一个盖起两层小楼。“这几年我一年能收购30多万斤山楂片,转手卖出去每斤能赚两三毛,一年收入十几万元不成问题。”吴光春说。现在家里一共有四辆车,两辆货车是收货送货用的,另外还有一辆面包车和一辆轿车。 靠着山楂片加工产业,井塘村人过上了好日子。如今村里一半以上的人家都盖起了二层小楼,去年一年,村里就新增了10万元以上的车60多辆,现在村里的车已经超过了400辆。近几年,随着井塘古村的开门迎客,旅游业也给村子带来了新的生机。“下一步,在做好山楂片加工和嫁接树苗的基础上,再把旅游发展成村里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大伙过上更好的日子。”孙世德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