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8月初,全省创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工作会议在我市举行。山东省之所以将创建示范省工作正式启动现场选在了以区域化管理为核心的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发源地——潍坊,主要是因为潍坊出口肉制品占全省60%、全国三分之一,蔬菜出口占全省25%,且为省政府区域化建设试点,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 区域化管理是为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有效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立足创汇农业发展优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运行管理体制;整合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龙头带动、部门联动、全民行动”的有效管理机制,建成与国际市场标准相一致、符合出口质量安全要求的种植养殖安全区,促进外向型农业发展。 日前,省政府正式下发《关于创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的实施意见》,确定创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在现有示范区、示范市建设基础上,把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向一个更高水平,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安丘模式: 区域化管理破解农产品质量难题 安丘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产品出口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安丘市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30多家,年出口农产品150多万吨,创汇2亿美元。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示范区、全国园艺产品(蔬菜)出口示范区、山东省放心菜基地市和第一个供港蔬菜备案基地。 2007年3月,部分发达国家引发对中国出口食品农产品恶意炒作远远超出国际贸易本身范畴等言论,像“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多批输日生姜亮起“红灯”,并准备启动禁止中国生姜进口程序。为应对复杂形势,综合国际新兴的“区域治理”新理念,在潍坊市委、市政府,山东检验检疫局指导下,潍坊检验检疫局启动了以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为核心的示范区建设,并率先在出口蔬菜大市——安丘进行试点。 以“公司+基地+标准+品牌+市场”为特点的“政府主导、科学指导、龙头带动、部门联动、全民行动”的安丘区域化管理模式正式启动,一个被称为“安丘模式”的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全面建成。“当年安丘出口食品农产品合格率由试点前的96.2%提高到99.6%,出口额增长了21%。 安丘市发挥了较好的“领头羊”作用,我市的出口农产品随之逐步走上“源头无隐患、生产有标准、投入无违禁、监管无盲区、质量可追溯、出口无障碍”的良性发展轨道,出口竞争力大幅提高,突破了壁垒,开辟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对话渠道,增强了国外消费者对山东农产品的信心。2008年以来,欧盟、加拿大、日本等相继将封关多年的产品对潍坊企业开放。2013年全市农产品出口22.87亿美元,其中示范区出口总值90%以上。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2013年产品合格率达到99.95%,较2012年高出0.02个百分点,国外反馈的预警数量同比大幅下降47.1%,实现了外贸出口“质、量”双丰收。 高密品牌: 示范区提升活动拓展国际市场 高密市是以出口蔬菜为代表的大宗深加工蔬菜集散地,2013年输美菠菜出口464批次11201吨,808.47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0.55%,54.2%,47.33%,占全国出口蔬菜市场份额60%以上。开创了出口批次、出口数量、创汇额均为二位数递增和全年无一预警的“质升量增”新局面。 为促进食品农产品出口,近年来,潍坊检验检疫部门不断提升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和效能。一是检政合作,潍坊检验检疫局、高密市政府开展局县共建示范区提升活动,通过检验检疫部门大力协调和支持,高密市与韩国开展了国际食品安全示范区共建提升活动,以国际合作推动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二是悉究本末,全面强化风险管理。研制并应用“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出口农产品基地管理、生产加工、自检自控、贮藏运输、质量追溯、预警预报直至国外消费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检验检疫、农业等部门还加强合作,对出口基地土壤违禁药进行监控。三是有的放矢,多措施帮扶企业。检验检疫与农业、商务等部门多次联合召开出口企业培训会,邀请专家传授基地管理经验,提高蔬菜标准化管理水平。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企业解决产品出口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建立完善以HACCP为核心的质量控制体系。四是锐意改革,探索实施“报放一体”。通过推进改革,创新基地备案方法等,实现检政对源头的“双”监管,进一步提升了产品质量。简政放权,服务外贸快速发展,选取山东泰华等一批规模大、信誉高、质量稳定、自检自控能力强的出口企业,试行“无障碍放行”制度,降低企业成本,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出口蔬菜检验周期由过去的3至4天缩短为1天,资金运转效率提高2至3倍,企业节约费用30%以上。 如今的高密市正注重强化示范区建设,推行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的“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工作机制,加速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园区建设筑牢农产品质量“基石”。以城西都市农业园区为龙头,通过龙头带动、农民合作、工商资本参与等方式,发展各类农业园区136个,面积达8万多亩。制定推广了胡萝卜、山药等12种标准化生产和24个有害生物安全控制技术操作规程,在生产加工、贮藏流通等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127个,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种植基地发展到29万亩。胶河土豆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二是龙头企业架起农产品出口“桥梁”。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升级工程,重点发展壮大泰华、凯加等八大产业集群,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12家,年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带动种植业基地95万亩。在巩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2013年,该市出口农产品9865万美元,同比增长18.2%。三是全程监管拉紧农产品安全“闸门”。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投资4200万元建设食品农产品综合检测中心,配套建设了13处镇级农产品质量检测室、51处企业检测室,在933个村选配了1866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创新出日常监管、专项整治、联合执法“三位一体”监管模式,严把“源头关”、“生产关”、“流通关”、“消费关”四个关口。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实施农资定点销售制度,拉紧农产品质量“安全闸门”。 峡山做法: 有机示范创建区引领可持续发展 峡山区是我市中心城区“五大发展板块”之一的生态板块,具有良好的有机农业发展条件。近年来,峡山区采取“政府主导、国检指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方式,不断探索和创新有机农业发展模式,着力构建组织领导、诚信保障、执法监管、技术支撑、市场流通、品牌推介和政策保障“七大”体系,初步形成了园区化管理、公司化运营、市场化运作、品牌化销售的“四化”运行模式,有效推动了有机产业发展。 峡山区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中国食品谷”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被国家认监委批准为全省首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全区现已发展有机农业园区26个,认证有机和转换期有机农业面积4700亩,其中有机鱼面积22.6万亩,成为江北最大的野生有机鱼生产基地;认证有机产品13个、转换期有机产品30个;“仙峡湖”牌有机蔬菜为第十一届全运会指定蔬菜,“峡寿湖”牌有机蔬菜获得中国山东(青岛)国际食品博览会金牌产品奖,部分有机菜摆上了中南海餐桌。峡山区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出口食品农产品合格率提高到99.6%,从源头上有效化解了农兽药和重金属污染等安全风险。 记者手记:“安丘模式”、“高密品牌”、“峡山做法”是我市在提升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建设水平方面的三种典型代表,为全省共享潍坊成果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2013年,潍坊市成功获得“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称号,共有国家级示范区5个,省级3个,辖区县市全覆盖。我市推动中韩国际食品安全区建设中,高密、安丘市成功迎接韩国官方考察团的全面考核。当前,起源于潍坊的出口农产品示范区建设已发展到全省乃至全国,并取得丰硕成果。一是有力地推进了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通过整合资源,形成了政府、企业和群众齐抓共管产品质量的合力,群众质量意识不断加强和提高。通过引入ISO系列、HACCP、GMP、GAP等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国际领先的质量安全标准,企业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水平得到提升。二是有效保障了质量安全。示范区着重管理体系尤其是风险控制、源头安全监管、产品追溯、应急处置、检测监控等管理体系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区内产品的安全管理水平。三是促进了经济发展。在示范区建设的带动下,食品农产品出口稳定增长,特色农业转型升级,一大批高标准种植、养殖基地建成,农业基础管理水平全面提高。 记者潘来奎 通讯员苏保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