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经数十载的风雨,昌邑市文山中学以一贯的大气,矗立在文山脚下、潍水之畔。500亩的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气势恢宏的教学楼、科技楼、实验楼、艺术楼和昌邑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为600多名教职工和近8000名学生,构建了施教求知的神圣殿堂。 近年来,昌邑市文山中学坚持以勤为核心,以品质立校,以特色铸魂,秉承优良传统,注重师生的人文关怀和长远发展,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构建民主和谐、多姿多彩的校园,以“和衷共进、自强不息”的文山精神,将学校打造成为了国家级德育工作先进实验学校、全国特色建设先进学校、全国中学生物理、生物奥赛金牌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等优秀典型,成为一所学生成才、教师成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齐鲁名校。 这里有适宜的育人环境 昌邑市文山中学北依文山,东临潍水,得山水之灵气,育国家之栋梁。学校现有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科技楼、艺体馆、图书楼、学生公寓楼、餐厅、教职工宿舍楼等教育教学设施,教学仪器装备达全国一类标准,图书馆藏书近30万册,教室全部实现多媒体化;保证了学生在优良的环境中学习。学校还配备有太阳能浴池、中百超市、人民医院派出门诊、昌邑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等生活服务设施,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长李志军特别重视学校的文化建设,他主张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教育的意义,他希望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因此,学校明确要求要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个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从老师、同学身上感受到激励、尊重和友爱,从班级和团队活动中感受到和谐与温暖,从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这里有先进的办学理念 春华秋实,佳讯频传,学校宣传栏里,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大红获奖喜报、考入清华大学的韩梅君写给学弟学妹的信、受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知名校友韩庆波的海报时刻都在激励着文山学子的心。每年都有很多从全国各大高校寄来的学校毕业生获得了国家级奖学金的贺信,从文山走出去的学生在大学里、工作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是学校一贯奉行以“勤”为核心教育理念,遵循“博学于文厚德如山”的校训,努力“做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而结出的丰硕成果。在新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全校上下勤勉一心,和衷共济,鼓励师生注重自身知识的储备,激发全体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把“关爱”做为育人的前提,重视养成教育,成就学校的博容气象,成就师生的人生大业,打造和谐、阳光、平安的魅力校园,从而实现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这里有高素质的专家型教师队伍 在昌邑市文山中学,对教职工的管理已经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已经达到了管理与自律的和谐,学校更重视的是对教师的培养。为了帮助教师发展,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培训机制,通过全体教职工拓展培训、名家讲座、班主任异地培训等形式,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开拓视野,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学校还成立了青年教师沙龙,帮助新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名师讲堂”推出名师,为全体教师做出示范,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落实。 为了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学校每学期都给教师购买充足的精神“食粮”,如《走向成熟——初职教师工具箱》、《从成熟到优秀——成熟期教师工具箱》、《追求卓越——优秀教师工具箱》、《教师最需要什么》、《责任胜于能力》……学校不遗余力地引领,使读书、学习渐渐成为了教师的主要生活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素养。目前该校625名科任教师中,高级教师就有209名,其中有省级教学能手及优秀教师16人、省级优质课14人,潍坊市学科带头人(名师)53人,潍坊市级教学能手108人,教师中研究生学历达110人。 这里有丰富多彩的育人课程 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开发了《成长》系列德育课程,让学生“成才先成人”。感恩课程,让感恩的美德永远铭刻在学生心中;行为养成课程以“行为养成、阳光学习”为主题,开展交流、演讲等系列活动,培养文明行为习惯。 在实施德育系列课程的同时,又开发了多种活动课程,让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长与学生对话、老师与学生对话、社会名流与学生对话、成功学生与学生对话等成品牌活动课程,不但让学生了解精彩的外部世界,增长了阅历,而且主讲人还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给学生上了一堂堂深邃的思想品德和人生教育课。 名师与学生对话的“文山讲坛”系列讲座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二期,不同学科的老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学生奉献了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不仅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为师生们搭建了一个自我提升的平台。 多样化特色课程建设,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让每个生命迸发灵性,变得鲜活。学校在全面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开设校本育人课程,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体系,促进了学校课程特色化、多元化、系列化,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程资源,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师和家长两支课程研发团队,学校选修课程开课率达97%,校本课程开发出70余种,德育育人课程20种,让每位学生都能“养美德,成文雅之人;习诗书,修广博之学;扬特长,展个性风采”。 这里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乐园 昌邑市文山中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学生在这里学习,既能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能充分领略现代科学知识的真谛。学校纪律严明,管理规范,同时注重学生个性的合理张扬,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学校拥有8000余名学生,生源参差不齐。如何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成才?校长李志军说:“教育不是万能的,但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倾其所能。针对生源状况,我们提出了‘为不同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的理念。学生中有考取名牌院校的,有考取一般院校的,也有具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公民。为此,学校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用大量的校本课程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学生搭建生命绽放的舞台,让学生从‘润物无声’的活动中修炼品性、锻炼能力、培养特长。” 2009年初,40多个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它们主要包含五大类:学科知识类,专门培养拔尖人才,像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竞赛社团、英语口语社团等;活动类,如手球、篮球、功夫扇、街舞社团等;科技类,如航模、软件外包、动漫设计社团等;文化类,如影视欣赏、美术、书法、演奏、合唱等;技能类,如编制、剪纸、摄影等。丰富的社团为学生搭建了成长的舞台,其中的活动也是精彩纷呈、各有千秋。奥数社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解题的过程能让人产生探索科学的欲望,被清华大学特招的方冰和2012年全省文科状元韩梅君、2013年物理奥赛获得山东省第一名的马增贤等同学就是典型代表;艺术社团发掘同学们的艺术天赋,同学们的作品挂满了校长办公室、学校接待室;航模社团的同学们由制作简单的弹射飞机到制作遥控飞机模型,获得了无比幸福的体验,在2012年山东省中学生航模大赛中8人获一等奖;机器人社团组队参加了山东省中学生机器人大赛,一举摘取金牌;爱心社团穿行在昌邑市大街小巷、企业、社区奉献爱心,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实践社团深入企业参观考察,撰写考察报告和金点子案例,有几十篇报告在省市论文评选中获奖…… 在学校,社团并不是优秀生的专利,而是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空间。根据男孩好动的特点,学校组建了手球社团,并很快吸引了100多名同学参加。他们在教练张向晨和王平的带领下,在露天场地上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地训练,汗水的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成果——2008年开始,夺得全国中学生手球锦标赛冠军3次,亚、季军各1次,获得山东省手球锦标赛和冠军杯赛冠军12次。目前已有20多人被全国重点高校免试录取,还有80多人在国家队及各省队效力。如今,社团已经发展到近200个,其中手球、功夫扇、航模、洒墨飘香、健美操等社团入选潍坊市百佳社团。 继体育节之后,学生会又推出了《文山好声音》活动,只要愿意唱歌的同学,都可以来一试歌喉。每周日下午,当“好声音”在校园一隅准时唱响时,再厌学的孩子都会觉得,校园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地方,在参与中,他们的眼神中总是透露着坚定的自信。 “用心参与,让生命在活动中绽放!”这是昌邑市文山中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宣传口号。学校在社团活动开展之初,曾提出“让学生在三年之内,练出一种品质、学会一个特长”的目标,而今这一目标真的实现了。社团托起了学校的育人理想,打破了“唯学习成绩论”的评价机制,同学们既享受到了教育的乐趣,又学到了一技之长,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也不再感到低人一等了。即使成绩不理想,他们也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锻炼自己的素质,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有人说,成功的教育不是选择学生,而是让学生选择教育。多年来,昌邑市文山中学就是用“以文化人”的方式唤醒师生的自觉与主动,努力打造“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育”,引领他们不断攀登生命的高度,让他们的生命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 □本报记者 张春梅 吕秋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