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解密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潍县城里水巷子往事
古人审美观受羊文化影响
《大元潍州重修石桥碑记》填补潍县桥梁记载空白
湖北发现我国迄今最早的乐舞遗存
魏颢揭秘真实李白
2015年01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人审美观受羊文化影响



  “羊”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古人的审美观念也曾受到羊文化的影响。
  美这一概念,直接因“羊”而产生。《说文解字》将“美”字归入“羊”部,称“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美与善同义。”从许慎这个解释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审美即是“羊大为美”:羊体大肉质好,吃起来才“美”。
  然而,许慎对“美”的解释,在安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后受到了挑战,因为甲骨文的“美”字并不是“羊大”形象,上边并不像“羊”,而是人饰羊首的形状,戴着羊角样饰物,整个“美”字是戴图腾标志的人的形象。
  可见,古人很早就知道利用装饰物来扮美了。当时最美的打扮是“戴羊角”,形成了以“羊人为美”的审美观点。 
  已故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即持此观点。他分析认为,羌、姜是羊图腾氏族的姓氏,其结构大致也是戴羊角的人形。这一观点在现代民族风俗中找到了佐证,在青海河湟一带古羌人发源地,过年时跳传统的“老羊歌”舞蹈,舞者必须戴羊角帽。另在一些少数民族宗教活动中,尚有戴羊面具跳舞祭神的现象。
  在“羊人为美”的基础上,近年有学者又提出一种“怀孕的女人为美”的说法。理由是,“羊”字在远古时期是女性的象征,商代青铜器父己簋上发现的一个“美”最能说明这问题:上部以羊角代羊,下部是一个人的形象,上肢摊开,腆着圆圆的肚子。其圆圆的肚子,就是代表女人怀孕。
  以孕妇为美,其实是古人生殖崇拜行为使然,在新疆、内蒙古等地发现的原始岩画中有不少怀孕的母羊,有的画面中猎人直接用箭对着母羊的臀部;有的将羊的双角刻画成椭圆形的同心圆,圆心是一个三角形的点……这些都是远古时期人们生殖崇拜现象的不同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无论“羊大为美”还是“羊人为美”、“孕妇为美”,都是“羊文化”在中国古代审美观念中的多元反映。
伏羲神农都以 “羊”为部落图腾
  羊是人类最早开始狩猎和驯养的动物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从诞生时起就与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最新考古发现,距今大约8000年前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以及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都已出现了陶羊……可以说,“羊的基因”几乎渗透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羊”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过了“龙”,中华人文祖伏羲、炎帝都与“羊”有着“血缘关系”,“三皇”中的伏羲、神农最早都以“羊”为部落图腾。据考,伏羲曾受“羊角柱”的启发,发明了推动中华文明进程的“八卦”;尧舜时代的大法官皋陶曾借助独角神羊断案,从而实现古代司法公平;汉代董仲舒将儒家文化的核心精华“仁”、“义”、“礼”赋予到羊的身上,赞叹羊是“美”、“祥”之物;明代甚至将“羊之跪乳”编进儿童启蒙读物《增广贤文》中,将羊塑造成懂得感恩的典范……
  “羊的基因”除了对中华传统文化观念的形成和民俗民风产生了深远影响外,从中国汉字的字源、语源等文字学的研究中,我们同样能捕捉到大量关于羊与早期文化生成关系的信息。最早可见的文字资料卜辞表明,殷商时期已经“六畜”俱全,而在《甲骨文字典》里,以马、牛、羊、鸡、犬、豕这“六畜”为字根的汉字中,羊部字数最多:“羊大为美”、“羊鱼为鲜”、“羊食为养”、“羊言为善”、“羊我为義”……渗透着“羊文化”的很多汉字至今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咀嚼……
“十羊九不全” 说法咋来的
  清咸丰朝之前,并没有“十羊九不全”的说法。相反,历史上认为属羊是安定、富裕、美好的象征。
  据介绍,“十羊九不全”的说法来自于晚清,当时民间有人反对属羊的慈禧太后当政,便称她的属相误国。此外,曾国藩、李鸿章都属羊,再加上清朝末年吏治的腐败,使百姓更加憎恨属羊的王侯将相,此说法便在民间流传下来。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云飞表示,对于“十羊九不全”“女属羊、命不长”等说法,很多人愿意相信,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通过这种暗示,使人产生心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是为了规避自身的一些压力。”他认为,这种说法其实是中国文化中的“糟粕”,应该摈弃和批判,而不是盲目跟风。
 
         本报综合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