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解密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潍县城里水巷子往事
古人审美观受羊文化影响
《大元潍州重修石桥碑记》填补潍县桥梁记载空白
湖北发现我国迄今最早的乐舞遗存
魏颢揭秘真实李白
2015年01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元潍州重修石桥碑记》填补潍县桥梁记载空白



  明万历《潍县志》在“桥梁”项目下,共记载了4座桥梁,其中“通济桥,在县城东门外,金大定六年(1166)僧本敬建,年远倾圮无存”,是潍县志书对县城东门外桥梁最早的记载。
  清康熙十一年(1672),乡绅陈调元倡议在东门外建成了青龙桥30余孔,当年由他任总纂的《潍县志》,对东门外桥梁的记载是“朝阳门外石桥名青龙桥。金大定六年僧本敬所建,至今五百余年倾圮无迹。邑绅陈调元倡议建造石桥三十余孔,居者改观,行者称便,亦一胜景也”。
  而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潍县志》又记载说:“朝阳门外石桥,金大定六年僧本敬建,五百余年倾圮无迹,邑绅陈调元又倡议建石桥三十余孔”。
  民国三十年(1941)出版的《潍县志稿》除记载了已经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建成的现代化的朝阳桥外,也记录了“朝阳门外石桥,金大定六年,僧本敬建,五百余年,倾圮无迹。县人陈调元又倡议建造石桥三十余孔(乾隆志)今圮”。
  综上所述,潍县的历代志书,都载称:从金大定六年(1166)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其间500多年东门外无桥梁。
  状元张起岩诗的“漱玉”石桥在哪里
  元代第一个汉族状元张起岩(1285-1353)在元延佑三年(1315)中状元前,曾在潍州为吏,当时写下了有名的“潍州八景”诗,其中的《石桥漱玉》诗曰:“潍水潺潺渡虹桥,水声相激韵琼瑶。倚筇听罢精神爽,暂把心中郁闷消。”这首诗里用的是泛指的“潍水”,没有出现白浪河的名字。人们议论“漱玉”的石桥具体指的是哪一个?对此,潍县的康熙志、乾隆志都明确地说是县城东门外的桥,并且在诗上配了画家郭汝龙写意的城门外石桥的图像。既然记载东门外五百年无桥,又说在五百年之内的1310年左右,东门外有漱玉的石桥,实在是矛盾。
  《大元潍州重修石桥碑记》填补了历史空白
  1987年,在白浪河清淤工程中,于东风桥底(今亚星桥)附近,从淤泥中发掘出了《大元潍州重修石桥碑记》。这一大元石碑中,记载的主要内容有:1、金泰和癸亥(1203年)有僧普济者化缘,乡人乐施财力,修建石桥七虹,六十余年,人无病涉(不愁过河)。2、至元戊辰(1268)夏秋之交,大雨连月不止,桥被冲垮,“顿使轮蹄之隔,客旅濡滞,弃捐东郭,静如野店”。3、至元己亥(1275)益都路呈奉省部行文,给官银二千缗(约银1000两)“市材修理,以柴土堵”,后又被冲垮,二十多年“未遑整治”。4、元贞二年(1296)山东莱西道宣抚使过潍州,“睹斯陈迹,启济民之心”,“集北海、昌邑(当时潍州领属)千户提领,各分力役”(解决建桥用工劳力),由州同知王明耀负责牵头指挥,于当年重阳开工建桥,于大德元年(1297)完成。而后在大德五年(1301)立下碑记。
  以上碑文的记载,打破了潍县旧志书所谓“东门外五百年无桥”的记载,也与状元张起岩《石桥漱玉》诗中所指的石桥自然吻合一致起来。因此,可以有根有据地说:《大元潍州重修石桥碑记》的面世,填补了潍县历代地方志书对东门外桥梁记载的空白。
    陈瑞曾 刘秉信撰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