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传统意蕴的理性延伸“风格时代、津门八杰—当代中国画名家八人巡回展”印象
潘若瑶:临朐女孩的一路演艺星梦
重拾我们的“筷子”文化
市图书馆举办“潍水毓秀”潍坊历史文化名人展
保利国际拍卖区域性总部入驻潍坊
市民可免费学刺绣
2015年01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拾我们的“筷子”文化



  ◎陈文

  你听说过关于筷子使用的禁忌吗?“抢筷”、“泪筷”、“分筷”都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近日,一则关于“中国筷子文化十五忌”的微博在网络上受追捧,引起了专家和大众讨论。
  对于筷子,对于再熟悉不过的日常饮食,普通如你我。但是小小的筷子身上也承载着古老的传统与习俗,筷子的正确使用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像“中国筷子文化十五忌”中提到不符合用餐礼仪的有:疑筷,忌举筷不定,不知夹什么好;脏筷,忌用筷子在盘里扒拉夹菜;指筷,不能拿筷子指人;抢筷,就是两个人同时夹菜,结果筷子撞在一起……
  小时候我们可能都在餐桌上受到过老人的教导或训诫:大人特别是老人动筷前,小孩不能先动筷子;只能动盘子里自己眼前的饭菜,不可以在盘或碗中乱拨挑;吃完饭后筷子不能插进饭碗里,不吉利……这些规矩看起絮叨琐碎,但其中都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细节的周到用心,对全家人一起吃饭这种行为的重视,以及对食物的尊重。
  放眼全球,用餐礼仪都被看做是重要的尊重他人的表示。在反映欧洲旧时期贵族生活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华丽的长餐桌上,银光闪闪、形状大小各异的刀叉勺一字排开,先用哪个后用哪个就让人手忙脚乱,而且吃不同的食物要用不同的餐具,光是刀子就要分切菜的、切肉的、切鱼的,不可混用。我国餐饮礼仪更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孔子在鲁国担任祭酒一职时,更是将用餐礼仪推崇成为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标志。
  但是曾几何时,我们对餐桌的重视开始变味,“热闹”成为我们餐桌上的主要特点,特别是当吃饭上升到吃“饭局”的时候,利益交织的“饭局”中目的性远远超过了吃饭本身。本来我们的宴席文化讲究的是客随主便、宾至如归,然而在现在的宴席上,主方不管能否吃完,先大鱼大肉地点上一大桌,敬酒也演变成了“拼酒”,中国社交网络上兴起一股“拼酒风”,从1斤到8斤,你方“喝”罢我登场,更有甚者借题发挥、大造声势,俨然将此事件当成一次难得的炒作机遇。
  重拾筷子礼仪,正是用一种清新风气吹散笼罩在宴席文化之上的“雾霾”。两根细长的木棍象征着古老而悠远的中国文明,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华,同时提醒着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身份。我们的先人选择了筷子而非刀叉进食,就是因为筷子轻巧灵便,不用时合二为一,用时一分为二,一静一动。不繁琐,不尖锐,无声响,正显示了我们传统文化中内敛与从容的一面。老祖宗的传统就像这小小的筷子一样,用它那简单的元素、丰富的逻辑、朴实的观念,引领和关怀着我们每一个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