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国内国际
 
标题导航
马枕戈: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不仅要阅读,还要“悦读”
茅盾文学奖投票沿用实名制
中国外文局组织翻译《灿烂的中国文明》
青州市第八届全民读书节方案公布
2015年03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枕戈: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本报记者 陈文
  在见到马枕戈老人以前,记者在电话里没有听出这是一位87岁老人的声音。马老在电话里的回答响亮而清晰:“我已经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书,你看了就会更明白了。”
  在潍坊医学院新校区附近小区老人家里,记者见到了潍坊医学院离休干部马枕戈,除了腿脚有些不灵便外,他耳不聋眼不花,身板硬朗,思维敏捷,往事在他的讲述中历历在目,当我们聊起他在童年经历的烽火硝烟时,老人开始不苟言笑,面容肃穆。
难以忘怀的苦难童年
  马枕戈老人1928年出生于昌邑市西台村(现属昌邑市奎聚街道)。自小家教甚严,他是四个兄妹中的老三。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鬼子很快占领了华北,继而打到了山东,因此他的童年几乎都在日军侵略的阴影中度过。
  1938年的正月十五,日军的魔爪伸向了昌邑县城。日军于拂晓发动突袭,见人就打,当时一个中年妇女开门找孩子,一枪便被鬼子击倒;一个老年妇女到院子里取柴禾,也被鬼子一枪打死。几天内被打死打伤的中国人就有数百名之多。当城门重新打开时已经是一个月后,当时只有10岁的马枕戈跟着哥哥进城买药,看到城门附近濠沟边上的柳树枝桠上挂着些模模糊糊的东西,凑近一看,竟然是一颗颗人头!寒风中,这些血淋淋的人头有的双眼紧闭,有的怒目圆睁,二十几棵树上都挂满了人头。这幅画面在马枕戈老人脑海中永远抹不掉,“日本鬼子太狠了太凶恶了,死的都是些老百姓啊!”回想起来,马枕戈心痛地闭上了眼睛。
  到了1942年的冬天,马枕戈的村子也遭到了洗劫,“鬼子傍晚进的村,见猪杀猪,见狗逮狗。当时我们家猪羊狗都没有,仅有的五只老母鸡都无一幸免”,马枕戈在回忆作品中写到:“黎明时分,鬼子终于撤走了,鬼子将我家值钱的东西全部搜刮一空,痛心疾首的母亲忍不住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在东躲西藏的日子里,马枕戈的父亲与参加地下党工作的姐姐几次落入敌人魔掌,差点丢掉性命,而年仅七岁的妹妹在恶劣的环境中被病魔夺去了幼小的生命。
高粱地里的抗日历程
  马枕戈从小聪明好学,即使在被日军占领的日子里,他也在偷偷地学习革命书籍。他在学校的桌面上摆着《论语》、《孟子》之类的古代典籍,但是书桌洞里却藏着冰心、鲁迅等人的文选。
  1945年,马枕戈一家终于等到了抗日的胜利,当年只有17岁的他和伙伴们毅然参加了八路军,后来因为腿部难以愈合的外伤感染,转到地方做了教师。一次在当时的《胶东日报》上看到了山东军政学校招生,马枕戈燃起了求学梦。
  他随政府来到当时共产党领导的西海行署,并辗转来到西海中学(平度大泽山涧口村)学习。在求学的日子里,马枕戈和同学们住在羊圈,天天吃苞米饼子和辣椒,日子虽然清苦,但是大家学习的劲头十足。
  1947年4月,马枕戈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到昌邑参加了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在距敌人十里之外的太平集村,马枕戈和战友们经历了一次次突围、夜袭、阻击战、遭遇战,城外的高粱地是最佳的掩护点,但子弹还是经常擦着耳边呼啸而过。武工队还与当地的还乡团斗智斗勇,还乡团的头子马二超想为土改中被镇压的父亲报仇,抓了一批老百姓准备大屠杀,马枕戈和战友们得到消息后,决计采用攻心战,他们潜入马二超家中埋了地雷,并在村中拉起长幅:血债要用血来还!威慑作用终于使还乡团的不敢大屠杀。当年7月底,就在刘邓大军抢渡黄河之际,马枕戈和战友们攻入了敌人山头上的城壕,迎来了昌邑的解放。
  回想起当年的抗战经历,马枕戈老人不愿过多提及身上的伤与牺牲的战友,他的眼光看向窗外,轻轻地哼起了一首歌曲:“向前走,别退后,生死已经到了最后关头……”
六十年教书育人情系潍医
  解放后的和平环境终于圆了马枕戈的求学梦。1952年,他考入山东政治学校(即山东大学政治系),毕业后调入中共昌潍地委宣传部,1958年调入潍坊医学院,全心投入到了教育事业。在讲台上,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特别在探索教学规律上,闪亮出独特的智慧光芒。当记者在与老人聊天时,还有四十年前的学生向老师发来问候的短信。
  1992年退休后,老人给自己制定了生活上“三三制”:每天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休息,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体育运动,篮球、乒乓球、门球、下象棋、打扑克都是老人的强项,剩下的时间则用来看书写作,几年下来,他的回忆著作累积了十万余字。
  虽然已经退休,但马枕戈老人对于医学院的关注却从来没有放下,从2009年起,老人每年拿出一万元为学校设立创新奖金,奖励学业、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的创新人才。老人还出资连续组织了三届规模比较大的门球比赛,带动了大家一起运动的热情。老人还立下遗嘱: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潍坊医学院,将来骨灰埋在校园里的某棵树下。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现在马枕戈老人仍然有一个遗憾。由于年事已高,不能再提笔著书,他计划的抗战回忆录无法完成,“之前我写的书有部分章节从我的童年联系到了昌潍地区战时情况,最近我想把这一块详细展开,但我自己已经写不了了,我很希望有人能帮我把这段回忆完成。”
  记者在老人家里看到了他已经列好的提纲,从“‘七七’事变后昌邑在全民抗日战备”、“北平流亡学生在昌邑的抗战宣传活动”、“1938年元宵节的夜半抢声”到“昌邑的解放”共21个章节。“这是对我自己,也是对家人,对世人的一个交代,”马枕戈老人铿锵有力地说道,“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不能忘却了那段历史。”
  初春窗外阳光晴暖,往事且让我们再一次记录并纪念那些不能忘却的回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