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廷刚
有空多拾粪,没事少赶集。这是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词作者陈晓光写的自勉联。 有些话,无论雅俗,总是在不经意间按摩人的心灵,让人电击一颤。 拾粪生活,我有过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是农村“大包干”刚刚开始。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做作业,而是先背起粪筐、抓起粪铲拾粪去,夏天有时则是忙着割草喂兔子。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可当时化肥一则价贵、农民用不起,二则物稀、农村很少见。因此,粪还是农民肥田的看家宝物,拾粪、积粪成为农民的必修课。 粪筐易背,粪却难拾。彼时农村普遍不富裕,养大牲畜的少,哪有那么多粪让人拾啊?就算有粪,拾粪的如过江之鲫,有年过古稀的老人,有刚刚放学的半大小子,有收工回家肩背粪筐的农民,人多粪少,“中奖率”极低。 某次,去村外的路上拾粪,恰见有马车迤逦经过。马打着响鼻,筋疲力尽的感觉。 马这么累,估计肯定要拉粪吧?我寻思,慢慢跟在它后面,说不定会拾到它的粪。 马车走。我跟随。这样,不紧不慢走了大约三四里地吧。果然,一坨一坨新鲜的马粪散落在路上。 心情激动地准备抢上去拾粪,没想到,赶马车的老大爷吆喝住马车,然后从车上绰起早已备好的铁锨和粪筐,麻利地拾好。然后,再吆喝着马车扬长而去。 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可怜我跑得满身是汗。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很多年后,我曾梦到过此事,可见烙印之深。 拾粪是远去的风景,但拾粪的道理却历久弥新。 有空多拾粪。粪是农民的财富,拾粪是财富的积累,粪厚则粮丰。说句俗极的话,许多有益于人生的东西,例如知识,例如道德,例如怜悯,例如反省,例如感恩,例如诚信,例如孝悌,等等,等等。它们何尝不是有益于我们的“粪”呢?人在旅途,需要随时随地像农民拾粪一样,把益于身心修养、助于功业遂成的东西,哪怕小如米芥,也不慢怠、不丢弃,也视如宝、重如金,收拾好、保护好、发扬好,日积一善、终成大德,日毕一功、终成大业。 曾读过一个故事。说有人做过一个计算,一天进步0.01或退步0.01,那么一年365天,一年之后的差距是多大呢?其结果超出大部分人的想象,1.01的365次方后是37.8,而0.99的365次方是0.03。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在每天看来很小的差距,经过一年的积累之后,差距就会扩大为1000倍。如果把时间拉得更长,如10年、100年,那么即使更细小一点的差距都会积累成巨大的鸿沟。 没事少赶集。集市人马喧嚣,宝物云集。面对如许多多诱惑,无端浪费时间且不说,还如《老子》所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小则耗费财力时间,大则心乱迷失,徒生妄得之意,无益身心修成。 话糙理不糙。准备像童年那样,有空多拾“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