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 (记者钱春弦)在国家旅游局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中,全国有44家A级景区被摘牌,11家旅行社被吊销经营许可证,34家旅行社受到责令停业整顿处罚。 据国家旅游局2日通报,在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中,各地有44家A级旅游景区被摘牌,11家旅行社被吊销经营许可证。河北邢台市临城丰乐园景区(4A)、上海安亭老街景区(3A)、重庆圣灯山森林公园(3A)、三亚兴隆亚洲风情园(3A)等被摘牌。在5A级景区中,辽宁省沈阳植物园景区受到严重警告;山西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黑龙江哈尔滨市太阳岛公园、江苏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浙江杭州市千岛湖风景名胜区、陕西渭南市华山景区、广东清远市连州地下河旅游景区被警告。哈尔滨华航国际旅行社、贵州山水林城旅行社、山东华谊国际旅行社等被吊销经营许可证。 ■短评 旅游景区评级不能“只升不降” 清明小长假前,国家旅游局开展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44家A级旅游景区被摘牌,多家5A级旅游景区被警告的消息让消费者拍手称快。因为只有双管齐下强化景区评级前期评审和后期监督,才能一改国内景区“评级只升不会降,靠着星级吃涨价”的乱象。 国内景区评级的初衷,本是提升其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但随着众多景区评上越来越高的星级,部分景区的“含金量”和服务水平却没有相应上升。相反,把评级当作门票涨价的借口,“每升一次级大涨一番价”的景区层出不穷,饱受消费者诟病。 景区服务质量涉及旅游体验,让景区评级“名副其实”,对得起动辄几十元乃至上百元一张的门票,是众多游客的心愿。加强景区后期监督环节的工作,除了增加评级后回访、暗访,给部分问题景区“黄牌警告”外,还要依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敢于对问题严重的景区发“红牌”,打破景区评级“只升不降”的怪圈。 (据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