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杞人忧天”中的杞国人定居在现在的安丘市吗?你知道“反裘负刍”、“中流砥柱”的出处《晏子春秋》中记录的晏子是高密人吗?就在我们的身边,一群“脑洞大开”的年青人收集了一堆潍坊传统文化故事和相关成语,做成了儿童公益话剧,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舞剧表演相融合,让孩子们用参与体验的方式感受并接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让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德观念更具时代感。 记者在富华国际会议中心二楼见到了活动的组织者、英格博纳青少年话剧艺术中心负责人焦会强。出生于1978年的焦会强一直从事文化传媒的工作,萌生做儿童话剧的想法是几年前他从自己的孩子身上得来的,“现在的小孩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都带着我们常见的问题,比如自私、不独立,被课本挤压得缺少求知欲。如果我们想讲潍坊的历史文化故事,从孩子开始最适合。”焦会强说,“孩子去表演,家长也会涉及进来,以点带面,就可以将更多的优秀文化传统辐射出去。”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是近来我们频频听到的、文艺界及各艺术门类都在求解的重要问题,而如何给孩子讲好中国故事,无疑也是长期困扰儿童戏剧界的难题所在。焦会强和一群爱好表演、戏剧和影视的青年人一起,查网络,泡图书馆,实地考察,储备了40多个与潍坊有关的成语故事,并改编成话剧剧本。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他们也在长知识,开眼界。“一个成语就像是一个历史事件的定格,是先人们的人生经验和生活智慧。我们发现潍坊的历史在成语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经过实地走访,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好像一幕幕电影重新再现,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次充实自我的过程,也更了解了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焦会强告诉记者,“我们还从一些县市区的老人讲述中收集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故事,很多老故事不成形,只由一些老年人口口相传,我们也借着机会都收集起来,为今后的剧目表演准备素材。”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话剧融合,如何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而不是单纯地说教?本次活动的编剧主笔崔占伟为此做出了许多努力和尝试。出生于1979年的崔占伟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回到家乡后一直从事文化传播和编剧表演工作。“此次的编剧和排练都围绕着传统文化展开,给孩子讲好故事是第一位的,同时我们也在场景搭建和服装配饰用一些又轻便又好玩的形式吸引孩子,我们重点打磨的还有台词,不能让孩子在舞台上用文言文大段背诵,而是加入一些现代元素,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边表演边接受。”崔占伟说。 焦会强和崔占伟及朋友们从报名的200多名小学、初中生选拔了18名具有表演潜力的孩子,从话剧表演的“声(声乐)、台(台词口才)、形(形体)、表(表演)”的四种基本表现形式开始培训,在周末和假期进行排练。“这些都是公益性的,我们的最大目的还是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慢慢地培养潍坊的话剧艺术氛围。我们发现潍坊的成年人对话剧的关注度不够,但孩子们只要加入进来,都很快乐,看着他们从胆怯羞涩,到大胆地登台,独立在观众或镜头前表现自己,我们也很有成就感。”焦会强说:“我相信参演的小演员们在这此经历之后,都会在思想上、品德上、人格魅力上、语言表达能力上和表演上将会有一个大的提升,以及观看本剧的观众朋友们都会有一个心灵上的洗礼,精神上的共鸣。” 在焦会强团队租用的排练厅里,记者看到孩子们正在随着形体课老师一板一眼地进行排练,他们的第一场正式的公益演出即将在6月份启动。这群年青人正在努力把兴趣做成事业,用一点一滴的努力,守望潍坊话剧市场的慢慢繁荣、兴旺。 记者陈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