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日报》5月28日刊登 国务院研究室教科文卫司副司长苑衍刚的文章表示,建设“创业创新友好型社会”,就应厚植沃土、疏浚源泉,才能形成百花齐放、万流奔涌的生动创业创新格局,成为助力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第一,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首先要实现创新文化的复兴。这就需要培育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化,让创新的血液在全社会流动起来。第二,营造风清气正的科学环境。发明创造是挑战未知、充满风险的事业,必须树立理性思维、批判思维,倡导科学民主、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第三,强化全民素质培养和创业教育。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要在全社会打牢创新基础、树立创新理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四,培养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创业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第五,让青年人成为创业创新的生力军。青年人最富梦想和激情,处于创业创新的活跃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