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尽管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战争作为影视作品永恒的主题,依然是值得记录和拍摄的重要篇章。在中国百年影史上,抗日题材作品持续创作有70余年之久,创作了一批蕴含较高历史、人文价值的抗战作品。 然而现在的“抗日神剧”早已脱离原有的精神内核,披着民族感情的外衣,用武侠、枪战,甚至性、暴力等重口味元素挑逗观众。当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已成往事,近期又出现一个“神剧”,主角骑自行车凌空飞起拦火车、碾日军,让人无力吐槽。之前“神剧”出现的无瞄准镜的神枪手、手托机关枪管的情节可能是创作方缺乏历史文化知识,而到了“自行车杀敌”的阶段,只能说创作方已经无“底限”可言,刻意地制造“神剧”来博眼球引关注,他们娱乐化地解构历史,弱化了战争的残酷性,这些低劣作品的严重后果是消解了战争的真实性和残酷性,使我们失去了对那段历史的敬畏之心。 近几年来,国内的战争影视作品在视觉感官和再现历史上比以往的作品更为震撼,但面对全世界反法西斯影视创作,我们还没有出现在世界影史上享有重要地位的作品。从这些“神剧”中就可以看出,我们刚从“高大全”英雄人物的创作束缚中解脱出来,就浮躁地开始了一场解构的“狂欢”,虽然小人物挑起了大梁,但是因为没有文化积累与生活体验,只能靠溜奸耍滑和运气,所以编剧们也只能设计更蠢的敌人来“成就”小人物的一场场“胜利”。 历史不容篡改亵渎,战争也开不得玩笑。纵观国外表现战争的影视作品,我们会发现,喜剧题材少之又少,可能算得上喜剧题材只有卓别林的《大独裁者》和法国老电影《虎口脱险》等屈指可数的几部,就算是商业化最强的美国好莱坞也几乎没有拍过二战题材的喜剧作品。这就说明,在真实的历史与残酷的战争前,艺术创作者首先要想到的是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体现人性的价值,从而让我们反思战争,珍惜和平。最最不应该的就是迎合消费者的审美趣味,让观众在战争题材作品前一笑了之。 优秀的战争片不会回避真实,回顾那些震撼我们内心的电影,如《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它们在残酷的环境中展现出个体生命的尊严,卑微的人却往往散发出最光彩的人性之光。为了下一代更好地认清自己,我们必须为他们保留这段深邃而刻骨铭心的记忆,精心呵护来之不易的正义与和平,以史为鉴,才能真正走向光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