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成功发射新一代北斗卫星 |
●采用“一箭双星”方式 ●关键部件全部“中国智造” |
|
|
发射升空 |
|

|
|
据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记者喻菲)7月25日20时2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两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经过约3.5小时飞行后,“远征一号”上面级将两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覆盖的建设目标迈出坚实一步。 此次发射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与此前的北斗卫星相比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部件国产化率提高到98%,其“心脏”“慧脑”“铁骨”等关键器部件全部为“中国智造”。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介绍,25日发射的第18、19颗北斗导航卫星的设计寿命从以前的8年提高到12年。这两颗卫星使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占到卫星全部产品的近八成,这在中国以前研制的卫星上前所未有。 1994年,中国正式启动北斗导航系统建设时,已经比美国的GPS导航系统晚了差不多20年。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说,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落后于GPS导航系统到性能基本相当,实现了从“无”到“有”、由“粗”到“精”的蜕变。现在,北斗导航系统不仅在主要性能上比肩国际先进水准,在区域增强服务、位置报告和短报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谢军说,高精度铷钟是新发射的北斗双星有效载荷的核心设备。相比之前,新一代高精度铷钟的定位、测距和授时等功能更加精准,可提供更加精确的定位服务。 此外,北斗双星配备了高轨卫星综合电子系统,被称为卫星的“最强大脑”。如果把卫星比作人体,过去中国的卫星大多拥有两个“大脑”,其中一个主管思考、视觉和四肢运动等功能;另一个负责卫星的生理调节及与外界的交流。 据介绍,五院502所新研发的“综合电子系统”可实现“一脑两用”,一套系统就可实现过去两个卫星“大脑”的功能。“最强大脑”应用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芯片、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其核心产品——中心管理单元的质量、功耗、体积比以前大大减小,计算性能却是以前的3倍,通信能力和可靠性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管理、自主诊断和生存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从转运、升空到巡天,北斗双星的太空之旅要接受高温、高压、剧烈震动的多重考验。为了保护它们的健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的专家们为北斗双星打造出一副能够力扛千斤的“钢筋铁骨”,首次采用了桁架式主承力结构,比传统的结构承载能力更强,重量更轻,国外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此项技术。 据了解,新北斗双星的动力系统首次全面采用的新一代发动机,寿命从8年延长到15年以上,动作的精准度比以前提升了整整一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