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康明青瓷作品 |
|

|
|
□本报记者 陈文 唐末诗人徐寅曾作《贡余秘色茶盏》,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说的就是青瓷之美。宜兴是我国青瓷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宜兴青瓷是在釉陶基础上自然衍生的。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国家文物考古工作队曾在不间断发掘考研,认为宜兴造烧青瓷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至西周,秦汉成熟与发展,六朝达到兴盛。 属越窑系的宜兴青瓷,婉丽清雅,纯净含蓄,具有碧玉的隐喻之美。1961年江苏省轻工业厅启动“宜兴青瓷恢复试制及其工艺研究”科研项目,至1963年,基本上完成了现代宜兴青瓷的初创,这一时期,宜兴青瓷最为重要的人物是现代宜青釉色创制人周谟。 周谟,又名周丕显(1907-1986)宜兴洑东黄川湾前山人,周谟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法律系,曾先后在无锡,苏州和南京挂牌当律师,1956年进宜兴鹤鸣电磁厂(宜兴青瓷厂前身)劳动,从事陶瓷原料釉料配方研究。1961年国家重视恢复宜兴青瓷,周谟投身于恢复宜兴青瓷辉煌的工程中,一直担任主要技术工作,直到1986年病逝。 周谟的后人——长孙周康明将宜兴的青瓷工艺又带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周康明1957年生于江苏宜兴,从小就跟着父辈学习陶瓷技术,继承了爷爷的衣钵,潜心研制青瓷和美彩陶。自1976年工作以来,在江苏宜兴工艺美术陶瓷厂担任重要技术岗位,期间先后研发90多种釉色,在1989年研发的功能陶瓷空气清香剂陶瓷容器更是轰动全国,使宜兴陶瓷有了新的拓展,带动了当时地方陶瓷产业上了新的台阶。1990年做技术骨干被国家派往中东地区工作三年,负责陶瓷原料、釉料的研发和技术指导工作。 随着“碧玉青瓷”的梅开二度的启发,周康明利用祖传下来的青瓷釉配方,结合本釉配方,于2009年创办了宜青窑,全面继承了周谟老先生的青瓷技术,将宜兴青瓷推向了新的高度。周康明的美,彩陶釉色绚丽多彩,青瓷作品淡雅明丽,造型设计上突破传统模式,凸显陶艺风格,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多次获得陶瓷各类奖项:1990年获国家轻工部二等奖;2005年获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二等奖;2008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银奖,2011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艺杯”金奖。 周康明目前烧制的宜兴青瓷主要是吉祥系列、人物系列、生肖系列和动物系列等,约六七十个品种。造型设计上突破传统模式,凸现陶艺风格,以抽象的艺术形态给人以美的思索与美的享受。例如青瓷雕塑“四大美女”,运用形象思维的造型技法,生动地表现出了我国古代美女西施、昭君、貂婵和杨贵妃的妩媚体态。 又如他以“福禄寿”形态设计的青瓷作品,乍一看是一个硕大的桃子,桃尖上勾画了老寿星的容貌,桃子左下方塑一只蝙蝠,加上青釉色彩,合成“福、禄、寿”的吉祥寓意和瑞兆。还有“玉龙”、“荷花瓶”、“飘”、“天地对话”和“鱼”等,都是用抽象的形态语言,在造型与釉色的统一中诠释青瓷艺术的别样风采。 宜兴青瓷作为中国陶瓷界的一朵奇葩,是一种民族性的文化遗产,闪耀着历代众多陶瓷艺术家智慧的光芒,有着不可替代的特质与价值。从宜兴青瓷的演变历史来看,有着许多复杂的因素,并且沉淀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相信宜兴青瓷在周康明等陶瓷传人的带领下,必然会继续散发着迷人的光华,使这颗“东方蓝宝石”重放异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