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马林峰 吴晓强 在新常态下,如何更好地聚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开辟出一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的路子,成了一道亟待破解的命题。寿光市上口镇推行“亮身份、当巷长”模式,在辖区65个村推行“巷长工程”,全镇各村依巷定岗,每条巷子选出一名“巷长”,负责了解村民诉求和意见、调解邻里矛盾纠纷、维护巷子环境卫生等。如今,全镇已有1110名“巷长”上岗,在网格交汇的地方农村党员示范和基层治理创新无缝链接。 一个“巷长”,成为一个堡垒 西方吕东村是上口镇一个较大的村庄,有432户,1600多人。管理如此大的村庄,如果单靠村“两委”成员做工作显然势单力薄。为了更好地团结村民,和老百姓拧成一股绳,两年前,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王文修采取村委推荐、村民选举的方式,从每条巷子的12户中推选出一个党员担任“巷长”,开启了本村村民参与村级治理的一次尝试。 前几年,村里为老百姓修水管,村里立下规定,水管从屋外到屋内最多不能超过两米,有些人动起了“歪心眼”,趁施工人员不注意,使劲往屋内多拽水管,多则几米甚至十几米,管理的“巷长”了解到情况后,主动和村民做工作,因为都是邻居,多占的村民很快承认了错误,把多占的部分也减了下来。“巷长和他谈了以后,他也就接受了,不能多占,如果都多占的话,村里不就乱了套了。”村民王洪彬对记者介绍说。 “彻底的为民所想、为民所办,拿着村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站在‘大家’的角度上权当干着‘小家’的事,人人勤奋,各自监督,遇到事情公事公办。”“巷长”王平义解释道。 党员巷长,变身“小巷总理” 河疃村共选出了38名“巷长”,作为其中一员,老张负责第5巷,“治下”有21户村民。对于当选“巷长”,老张心情异常激动。“作为一名老党员,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子劲,总想为老少爷们做点事。现在好了,有了平台,我要对得起这顶‘巷长’的帽子。” 在上口镇河疃、双井口、西堤等村,村内各条巷子高高悬挂的“党员责任巷”标识牌十分醒目,上边清晰地标注着“巷长”姓名与联系电话。 村里选“巷长”这个新鲜事,得到了村民的交口称赞。“有了巷长,我们不用再因为一点小事就往村委跑了,有事就找巷长。”河疃村村民张庆彩说。 在西堤村,64岁的老党员刘承先退休后,一直想为村子的发展尽一份力。 当上“巷长”后,他不仅带领村民清理卫生,还帮着协调邻里和家庭矛盾。刘承先说,他走访中发现,今年90岁的村民赵希兰有3个儿子和4个女儿,儿女们在赡养老人问题上出现分歧。为了让老人老有所养、安度晚年,他参加了老人一家的家庭会议。 党员“巷长”变成了“小巷总理”。渐渐地,村民对“巷长”有了认可,有什么难处,都会找“巷长”聊一聊。“我们能解决的,当场就给解决了,如果遇到不好办的事情,我们再去找村委帮忙。”刘承先说,“巷长工程”的推行,在处理村务和为民办实事上,渐渐显示出成效。 党员“巷长”积极帮助邻里解决难题,主动调解群众矛盾纠纷,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做到能解决的尽快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汇报给村党支部,由村里统一协调解决,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群关系更加密切。 村级矛盾,“巷长”妥善解决 “‘巷长’像一个个长着眼睛的‘萃取器’,将关乎基层稳定的社情民意、信访排查、安全生产等重要的事情最先发现、最先萃取出来,上交给村支部这一级。如果村支部解决不了,就马上上交给镇一级。”上口镇党委副书记刘大庆说。 问题在发生之前,就通过“巷长”、村支部这两级得到了妥善解决。上口镇通过“巷长”这个平台,解决了大量农村中积压的问题和矛盾。“巷长”官不大,但管的事不少,归纳起来是“十大员”:党的政策宣传员、社情民意收集员、环境卫生督导员、计生政策宣传员、质量安全监管员、涉农保险收缴员、邻里纠纷调解员、信访排查维稳员、安全生产宣讲员、文明新风倡树员。 上口镇“巷长”的出现,真正将各个村连成了一个整体,同步调、同节奏,同进同退,建立起一个扎根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服务平台,将最优质的服务延伸到村民的家门口,改善民生和村级治理。党委明确要求党员“巷长”利用空余时间,发挥自身特长,积极配合村“两委”开展好各项工作。同时,趟出了一条基层治理新路子,“亮身份,当巷长”将“大村划成小巷管”,党员“巷长”经常巡街听民情,上门送服务,地头解难题,将党的为民服务宗旨覆盖到了每家每户,延伸到了街头巷尾,使邻里关系更加融洽,村庄更加和谐稳定,从而使村庄管理和服务由原来的三五个村“两委”成员增加到三四十个党员群体,推进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