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付 生 通讯员 马世波 刘明志 种植中药材成就了致富梦,在临朐,杨兆波被乡亲们称为“中药材大王”。 创业的道路几多甘苦,几多曲折。1984年杨兆波从昌潍农校毕业,被分配到县丝绸公司干技术工,在与蚕农打交道的12年以及辞职下海的几年中,他的心中始终没有放下对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关注。 2007年,随着各级政府对“三农”发展支持力度的加大,杨兆波敏锐地意识到农村的广阔天地迎来了大发展的良机。他毅然决定“抽身”,放弃自己在城市里的产业,全心全意到农村发展中药材种植。之所以选择中药材,杨兆波有自己的考虑:临朐山区丘陵面积占87.6%,地理条件适合中药材种植,而且一向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 “利用家乡的荒山种植珍贵药材,是我多年以来的梦想。”采访中打开话匣子的杨兆波言语中满是自信,“中药材抗风、抗虫、抗旱,不用打药,易生长,市场需求大,价值不可估量,药材‘变’黄金的前景十分看好,适合在山区扩大种植。” 凭着独到的市场经济眼光和开拓创新意识,2008年,杨兆波按照中草药GAP标准,在沂山脚下建立了5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准备带动周边村庄一起搞中药材种植。从此,他每天耗在地里跟踪记录,虚心向中草药种植专家请教,并认真查找有关资料,终于理清了种植头绪。 但新的问题出现了。有心带动周边乡亲搞中药材种植致富的杨兆波发现,对他的规划设想附近村民并不认账,生怕种植中药材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了说服乡亲们,杨兆波邀请附近村的村干部一起到村民家,给他们一笔一笔地算细账:“一样的土地面积,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投入多少?产出多少?价值几何?种丹参、黄芩、桔梗等中药材,每亩纯收入是普通农作物的五六倍!” 算盘一打,村民们相信了这个痴情农业的“城里人”。短短5年间,杨兆波就建起了丹参、黄芩和桔梗等标准化生产基地18处,辐射沂山、辛寨、蒋峪等乡镇及周边县市,种植面积4万多亩。为让更多农户得到实惠,他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推行“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与农户牵手共建基地,免费向农户提供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服务,产品由公司按保护价回收,彻底解决农户种植的后顾之忧。目前,加入联合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5家,社员8000多名,带动农户1万多户,年产值过亿元。 基地上了规模,杨兆波又把眼光放在创品牌上,他把研发航天丹参茶作为自主创业的方向,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以丹参叶、丹参根、丹参花为原料,研制出不同功效的6个丹参茶品种,得到了国家中医药学会、山东中医药研究院等权威部门的认可,并注册“沂峰”牌商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眼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又刮来东风,让杨兆波有了更大底气把梦“做大一点”,他新引进2条丹参茶制品生产线,年加工、储藏丹参600万公斤。 杨兆波告诉记者,农业发展大有前途,他正计划拉长产业链,由种植转向产品研发深加工,并逐步打造集栽培、研发、种植、加工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为家乡的发展、乡亲的致富、个人的事业,开拓更大的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