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北海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国内国际
 
标题导航
恩重如山
秋意浓
人生本如棋
萤火虫之殇
着眼科学发展,打造库区优质教育品牌
2015年10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恩重如山



  ◎李良荣

  胶东有句老话:“长兄如父”、“老嫂比母”,这些话用在我舅父母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新中国成立后,舅父张文惠与1948年从临沂革命老区参军入伍的舅母马春菊结为伉俪。这一对从小喝着苦水长大、有着丰厚传统文明底蕴的军人夫妻,走到了一起。他俩在相依为命50多年的幸福时光里,坚持省吃俭用,从自己牙缝里挤出的钱物,经常支援尚未脱贫的七大姑八大姨。而对我们家,更是无微不至。不是邮寄衣物食品,就是汇款汇粮票,使我们家从艰难中走了出来。
  最难忘的是在三年困难时期。特别是1961年初,集体食堂停办,我们家里“穷得瞎腥”,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个令人心寒的初春,树枝还没发芽,野菜也没出土,只能用原先用来喂驴的地瓜蔓、花生皮、玉米棒子穰充饥。为了“草粮”细作,将“驴草”用铡刀铡短,用石碾碾碎,用石臼捣细,再上铁锅烘干,然后用石磨将其磨成“草面”,蒸出黑不溜秋的饼子。吃了这些不中看更不中吃的东西之后,大便不出,痛苦之极。当时,我们姊妹四人,饿得三根筋挑着一个大脑袋,瘦得一层薄皮裹着一副骨头架子,稍一抬腿动胳膊,用肉眼也能“透视”浑身骨骼的“庐山真面目”。眼看四个活生生的儿女因饥饿而面临生命威胁,母亲劝说父亲:“你赶快给俺哥嫂写封信,请他们帮帮咱吧”,父亲为难地说:“过去人家没少帮衬咱,眼下谁家没有难处,咱在这个当口去求人家,不是给人家出难题吗?”母亲生气地说:“到底是你的脸面要紧,还是几个孩子的小命要紧,你不写,我叫孩子写!”曾经跟随许世友司令转战胶东六年抗击日寇、身留七块弹片的父亲,红着眼圈顺从了母亲的意愿,破天荒地向在部队任职的舅父母发出了求助信。舅父母接信后,一夜未眠。他们十分明白,妹妹家从没主动张口求援,现今肯定遇到了过不去的“坎儿”了。尽管那时全国闹灾,军人也是勒紧腰带过日子,舅父母正为两个三五岁的孩子吃不饱、刚出生不久的三儿子嗷嗷待哺而犯愁,但还是下定决心,帮助我们家渡过难关。他们想方设法向军区机关和学校、医院老首长、老战友求援,最终从一家军人服务社购买了整整10袋藕粉代乳品,舅父连夜自己动手钉制木箱,次日便将藕粉邮寄我家。父亲取回藕粉,全家人比过年都高兴。母亲急忙生火烧水,熬了小半盆藕粉粥,然后一人一铁勺地舀到四个儿女的黑瓷碗里。端起白白的、亮亮的、甜甜的、粘粘的藕粉粥,一股独特的浓郁清香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张开嘴,美美地喝了一大口,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品尝到了质嫩可口、滑爽如脂的藕粉滋味,当时觉得自己吃到了皇帝才能吃到的美食佳肴啦!喝完后,我又伸出舌头把碗沿碗底上的粥渣舔了个精光。看着儿女狼吞虎咽的吃相,母亲静静地让泪水在黑瘦的脸颊挂满。此后,母亲把比金子还贵重的藕粉珍藏起来,隔三岔五煮点藕粉粥,给孩子补补身子、解解馋。正是这雪中送炭的10斤“救命藕粉”,让全家人熬过了那个忍饥挨饿的“吃草”年代,把我们兄妹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
  十年前,舅母乘鹤西去。两年后,舅父与相依为命的老伴在天堂相会。老人走了,但舅父母恩重如山的亲情却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