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将其作为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民生工程来抓,市民政局紧跟市政府安排部署,按照“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不断完善灾害救援救助体系,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健全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和组织网络 各级减灾委作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协调指挥机构,根据减灾救灾工作实际,及时调整充实成员单位,更好地发挥在全市防灾救灾特别是在灾情会商、救灾应急指挥等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督促全市119个镇街(开发区)全部建立了救灾应急领导小组。全市建立健全了党政军领导靠前指挥、各级减灾委综合协调、基层应急救灾指挥机构具体负责、相关部门互动、军地联动的组织指挥体系。健全社区、村居防灾救灾组织网络,夯实工作基础。建立近万人的村(社区)级灾害信息员队伍,确保防灾救灾工作横到边、纵到底。 增强防灾救灾工作规范性和科学性 制定完善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预案和行业专项预案。市、县两级编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18个,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建立专项应急预案43个,并及时修订完善,明确不同灾害程度的救助责任。 实施民生综合保险工程,构筑“四位一体”自然灾害救助新机制。市政府连续两年将实施民生综合保险工程列入年度民生实事。目前,民生综合保险试点在寿光市和昌乐县已正式启动,运行3个月来,立案88起,其中财产损失案件86起,人事伤亡案件3起,其中已结案赔款案件66件,总计赔偿金额45万余元,其余案件正在收集材料积极赔付。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市局已制定全市民生保险工作方案,明年全面推开,惠及全市900多万人口。积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三级联创活动。积极开展国家、省、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三级联创活动,推动防灾减灾深入基层、全民参与。 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积极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各移动通讯公司群发防灾减灾公益短信480万条,推动防灾减灾活动走进群众生活,实现防灾减灾知识入脑入心。 认真组织防灾减灾培训教育。年初,我市制定了“2015-2017万人培训计划”,从今年开始,每年预算200万元培训3300余人。今年4月,协助省厅承办了全省灾害信息员师资培训班。组织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制定了10万人次的机关干部教育培训计划。6月,代表省厅组织镇、村两级十镇十村共二十名灾害信息员参加了民政部手机APP现场实时报灾,效果很好,得到了民政部和省厅的肯定。建设了市直机关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分期分批组织机关干部参观学习。依托阳光大厦避难层建设了市直机关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分设地震、消防、交通、气象、公共安全、公共卫生、野外应急生存等七大主题,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资保障能力 在发改和财政部门的支持下,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资储备。民政部门实施了“12810”防灾救灾工程:建设了1个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2个市级防灾减灾培训基地、8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分库,与10家企业签订了救灾物资储备协议。建设了市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由3座钢结构库房组成,建筑面积约3900平方米,内部安装空调、消防、应急发电、临时厨房等设施,灾时可满足5000人的暂住需求。协议储备实行先调拨后结算的办法,既可满足救灾保障需求,又节约了财政资金。今年,投入5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招标采购了救灾应急物资,充实了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据统计,全市共储备袋类370万条,土工布4.3万平方米,钢管等261吨,木料、砂石料等51.3万方,电缆6710米,照明工具1312只,发电机17组,橡皮船17艘,冲锋舟4艘,机动船13艘,各类救生器具4830件,各型防汛车辆172台。 加强机构建设壮大专业队伍 成立了编制10人、副县级别的潍坊市防灾减灾中心。市民政系统组建了109人的市直民政系统应急救援队伍,分为15个小组。市水利局组建机动抢险队17支589人,抢险专业队48支1868人,组建常备队12万人、预备队53万人。市农业局组建了农业应急队伍390人、应急信息员队伍403人。市卫生局成立了4个专家组和8类综合应急队伍及消杀大队。林业部门建成了60人的市级森林防火应急队伍,指导五个重点县市和国有林场分别建成50人的森林扑火专业队,建设了500人的森林防火志愿者队伍。市安监局建立了各类安全生产救援队伍36支、3000余人。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根据部门职能和《潍坊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职责分工,及时修订完善各类专项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流程,并定期组织预案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拉练队伍,积累经验。今年以来,市县两级组织各类救灾应急演练39次,187个单位9573人次参加了演练。5月8日,全省地震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在我市举行,市局组织16个单位280人的队伍及相应车辆、救灾装备参加了演练。 张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