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进村”的变迁 |
——奎文区北海路街道干部下沉助推社区发展纪实 |
|
□本报记者 马林峰 刘超 通讯员 王彦斌 坐拥繁华商圈的胡西社区,长期戴着“环境差,治安乱,集体穷”的帽子:垃圾遍地,电线纵横交错,摊贩占道经营严重;集体欠账严重,社区工作人员工资长期拖欠,村民口粮款年年借钱发,股民更是5年没有收到过分红,是奎文区挂了号的“后进村”。 而如今,一场干部下沉的活动在改变着这个“后进村”的面貌。今年以来,奎文区北海路街道开展了“推进干部力量下沉、深化为民服务”活动,街道52名机关干部全部下沉到社区,实现了街道干部与社区同考核、同评比、同问责。现在再走进胡西社区,新整修的村委大院,新安装的路灯,规范的门头房,渐渐翻红的账本,都在撰写着这个“后进村”的前进日记。 群众期盼的就是要干的 作为基层干部,只有强化群众观念,才能在为群众办好一件件实事中增进感情、推进工作。干部既要深入群众,更要身在群众,才能实现与群众的“零距离”融合。 在新华路与东风街交叉口的东南角,浙鑫广场项目正在挖槽施工。浙鑫广场项目在2009年就已经签约开发,但由于有两户居民不愿搬迁,开发工作也一拖就是6年。直到今年下半年,居民工作出现了转机,项目建设得以扫清了障碍。 久拖不决的难题,何以在今年取得了突破?因为今年,奎文区人社局选派的第一书记鹿元娟和北海路街道的包片干部鲍祥杰来到了胡西社区。在经过深入调研后,他俩决定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打开突破口。对浙鑫广场项目,鹿元娟积极跑部门、协调企业,鲍祥杰查阅村委档案、入户做工作,俩人硬是做通了居民的工作。社区改建了供水管道,背街小巷安装上了路灯……“后进村”慢慢有了起色。 接了“地气”增了底气 推进工作力量下沉,干部不仅下沉到基层,更扎根在基层,实现了“干部群众化”。 “俺的工资不但不用拖欠了,还涨了400元呢。”57岁的胡西社区出纳戴瑞青感到在社区干越来越有劲头了。 胡西股份合作社董事长空缺了两年后,选拔工作又摆上了重要日程。在经过遴选候选人、组织考察、党员代表、居民代表推荐等环节后,36岁的戴效波在85位代表的推荐中,获得了83票,被推荐为股份合作社临时负责人。胡西社区集体经济的账本随之翻红。社区未来的转型发展之路已经清晰:村委搬迁后,利用老院建一个幼儿园,预计年可收入130万元;建一个社区医院,预计年可收入80万元…… 作风建设变虚为实 “原先来社区,经常找不到人。”涣散的工作作风曾让居民很气愤。现在胡西社区班子作风的转变也成了北海路街道加强作风建设的一个剪影。 街道今年出台了“推进干部力量下沉、深化为民服务”的实施方案,每个网格选派1至2名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每个社区由2名科级干部包靠,与社区内二级网格“第一书记”组成包居工作组,实现街道机关干部100%下沉。 街道还出台了硬杠杠:每名机关干部采取全天或半天到社区工作方式,每周下沉时间累计不能少于2个工作日。工作情况及时记录在记录簿上,参加社区活动要签字记录。 干部力量下沉实现了作风建设“化虚为实”。“通过干部力量下沉,有效解决了基层社区力量薄弱问题,引导街道机关干部转变工作作风,为街道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北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良军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