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名顺 通讯员 周少平 宋炳华 基础教育改革,向来是“硬骨头”、“老大难”。而我市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这一根本出发点,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以自主办学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改革之魂,持续推进,不断创新,先后承担了“课程改革实验区”、“中考改革试点市”等国家改革试点,走在了全国教改前列,成为全国争相学习的标杆,每年都有近10万人次的教育同仁来潍考察学习。 简政放权:实现专家办学 在过去,校长头上都有金光闪闪的“乌纱帽”,2004年的数字显示:全市包括5所正县级、23所副县级、111所正科级、204所副科级的所有中小学都有行政级别。从2004年开始,潍坊市的校长被去掉行政级别,推行校长职级制,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摘掉了“乌纱帽”的校长,不再被各种与学校办学无关的行政事务缠身,一心一意办教育、抓教学。 广文中学校长赵桂霞,过去是市教科院的副院长。2006年出任校长后,她的精力几乎全部放在打造“初中理想学校”上。“政校分开,赋予了学校办学的主体地位,也让校长专心治校,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和个人专业成长。”她告诉记者。 更有意义的是,校长没了“乌纱帽”,但“实权”更大了。各中小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副校长的提名、中层干部聘任等人事权全由校长说了算,师德考核、职称竞聘、评先树优、招生录取等由学校依法自主确定,教育部门只管“备案”。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目前潍坊的校长职级制已建立起从校长后备人才、校长遴选、职级评定、绩效薪酬、任职交流、延长退职年龄、校长退出,到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组成、任职资格等一整套制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专家办学、专家治校制度体系。目前,已建立起1016人的校长后备人才库。全市纳入职级管理的1239名中小学校长中,有特级11名、高级215名、中级639名、初级374名。 实践证明,改革成功与否,核心在于放权。 从200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就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不断深化教育改革。2014年8月,市委又将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学校自主办学权列入全市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放权不是放任。市教育部门建立起协商听证和效能评估、清单管理、教育综合督导等制度,实施清单管理、底线管理、依法管理,把权力约束在法定范围内。其中确定教育部门责任清单13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11项、公共服务事项10项,印发学校安全隐患清单261项、必须集体研究的重要事项清单15项,管住教育底线。 政府的职能定位变了,“管理”变“治理”,学校、社会跟着进入自己的角色,承担起办学、评价等职能,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局面。2014年11月19至20日,省政府在我市召开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现场会议,全面推广了潍坊市探索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经验做法。在教育部召开的两次管办评分离推进会议上,潍坊都作为特邀代表作了典型发言。 县管校聘:释放育人活力 今年初,我市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首批教师队伍管理体制“县管校聘”改革示范区。以此为契机,一场以“县管校聘、按需设岗、分层聘任、绩效激励”为核心的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在潍坊全面展开。 市编制、教育、人社、财政部门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全市设定中小学校教职工岗位78262个,全部推行岗位合同管理。同时,将教师中级职称评审权、新教师招考面试权、岗位聘任权、绩效工资分配权、考核评价及评优权等事项下放到学校。 过去,教师在学校是“铁饭碗”,干与不干差不多、教好教孬一个样,学校缺乏调剂手段。 如今不同了:全市1182所中小学根据分配的岗位数,自主设置工作岗位、自主双向选聘教职工;在规定职数内,校长聘任中层干部、中层干部聘任本部门教职工,所有教师重新竞聘上岗。这意味着,教师由“学校人”变成了“系统人”,一辈子在一所学校任教的历史结束了,能者上、庸者下的淘汰机制给教师带来了压力,过去的职业倦怠一扫而光。 经过竞聘,8月底,全市78200名教职工实现竞聘上岗,其中,校内竞聘7.41万人,4066名优秀教师交流轮岗,待岗培训62人。交流轮岗教师中具有各类荣誉称号的优秀教师3016人,具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644人,分别占交流轮岗教师的74.18%、15.84%,是历年来自愿参与人数最多、优秀教师比例最大的一年,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均衡。 “县管校聘”,只是我市推进学校自主办学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中小学办学章程指导规程等制度,并在全市选取34所新建中小学开展了自主办学试点,将学校经费、教师工资、职称岗位等包干落实到学校,由学校自主用人、定岗竞聘、优教优酬,充分释放学校办学活力。 在潍坊,专家办学、自主办学让广大中小学呈现出“尊重规律、各具特色、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良好局面。全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在省教育厅4次监测中均为全省最低,中小学生科技大赛获奖数量已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 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 “走进昌乐二中的任何一节课堂,你的第一感觉是学生动了起来。教室里不是按座位依次坐好,而是五六人一组围成一团;课堂也不再安静,到处是学生们大声讨论的‘嗡嗡’声;有的甚至下位乱跑……作为以往讲台‘主角’的教师,反而被‘冷落’在一旁。” 这是前来考察的香港教育同仁对昌乐“271高效课堂”的评价。如果说,10年前,这种“自主互助学习型”教学模式还是异类的话,如今类似的课堂改革却是遍布全市各个学校。其中,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翻转课堂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更成为全国学习的模板。 所有的改革,都是围绕“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办学目的。从2004年开始中考改革,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中考录取制度,学生有了更多发展兴趣、特长的空间与机会。作为国家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成立了潍坊市教学改革专家指导委员会,聘任87名省内外学科专家,确立51个重大教学问题集中攻关破解,成立10大核心学科基地,组建180人的课程研发团队,全市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发了10门以上的校本课程。全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先后有4770项获得市政府教学成果奖,72种教学法以教师名字命名进行推广。 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全市建立了各有特色的9个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命名300所市级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成1001所社区学校和乡村少年宫,共开发5大类188个综合实践活动项目、100多个研究性课题和趣味探究实验及4大类20多个德育生活课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持续推进的教育改革创新,有力推动了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至2015年,我市一批本科上线人数连续十四年蝉联全省第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总数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还多;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人数将达到90%以上;在省委、省政府对地市科学发展考核满意度调查中,我市人民群众对中小学教育的满意度多次位居全市各行业首位。“轻负担、高质量、高满意度”成为潍坊教育改革的成功标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