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会展经济论坛典型发言摘编 |
寿光菜博会:做大做强展会促进经济发展 |
|
|
12月18日举行的“潍坊会展经济论坛”现场,来自寿光市的代表就菜博会发展情况进行了推介。 寿光市是驰名的“中国蔬菜之乡”。自2000年开始,寿光市立足蔬菜产业优势,坚持以菜为媒,以市场为导向,会展搭台,经贸唱戏,坚定地走创新发展之路,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六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以下简称菜博会)。菜博会已经成功打造成为业内独树一帜的农业品牌展会,被认定为国家AAAAA级农业展会。菜博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国际间农业科技信息、经济贸易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4年,该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07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和12%。 产业为支撑 市场为导向 一个成功的专业会展,必须以强大的产业作基础。寿光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这为菜博会的举办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几年来,菜博会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立足于发挥产业优势,不仅提高了会展的持续发展能力,而且拉动了蔬菜产业的上档升级,进一步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反过来,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又为展会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和旺盛的发展活力。 一个展会能否取得成功,很重要一点,是能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保持展会的持续增长能力。每年菜博会筹备期间,组委会都要组织专业办会人员参加知名农业展会,了解市场动向,把握客户需要,确保招商招展、邀请买家、展会组织等过程更有针对性。为搞好专业会展服务,在客户接待过程中,组委会推行“首问责任制”,即谁第一个接受客户提出的意见和要求,谁就要负责到底,直到客户满意为止。每届菜博会结束后,通过建立参展参会客商专业数据库,征求客户意见,了解客户要求和市场动向。组委会还开通了专门网站,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交流和网上博览会等手段,建立起了展会与客户沟通合作的桥梁。 在搞好市场调研、市场开发和客户服务的同时,寿光市还不断尝试市场化运作模式。为此,寿光市组建了常设办会机构,并对能够实行商业运作的项目划分板块,包括广告权、经营权、冠名权等,全部实行商业运作,逐步实现了以会养会的良性循环。 创新为动力 带动多类展会发展 菜博会坚持创新思路,在全国众多农业展会中,率先打破纯展位式展览模式,独创了融展位展示、实地种植与蔬菜景点于一体的独特展模式,有效实现了蔬菜与文化、展览与观光、会展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在菜博会上,市民可以看到重达500斤的大南瓜,单株结果3000公斤的西红柿树,长3米多的蛇瓜、长在空中的红薯、各类南方果树等众多科技含量高、观赏性强的实地栽培展品,近年来,每届都设计制作200多处令参会者赞叹不已的蔬菜艺术景点。 依托菜博会大平台,寿光市在菜博会期间先后组织了农机展、台湾农产品精品展、国际农产品精品展、文博会、工业展、车房展等多种专业展会,促进了寿光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台湾农产品展,现场和订单成交额约1.2亿元,37家企业、单位、合作组织与台商达成合作协议,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副董事长马绍章应邀率团参访并为菜博会开幕式致辞,同期举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休闲观光农业交流会,进一步推动了两岸经贸交流发展。以蔬菜展会为龙头,各类涉农展会、盆景展、家装展、文化展等多类展会相继举办,并发展成为与菜博会一样每年举办一届,寿光市的会展经济空前繁荣。 促进国际经贸交流 推动全市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举办国际性展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达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一直是菜博会坚持的国际化运作模式。16届菜博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欧洲联盟以及美国、荷兰、以色列等50多个国家驻华使馆、国际组织和外国商协会先后参与协办。同时,为实现国外展商的重大突破,组委会积极与国际办展机构、权威的组团代理和国外的政府职能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建立长期共存的战略伙伴关系。每届菜博会,组委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推介、贸易洽谈活动,为国内外参展商、参会企业、参会代表团进行广泛接触和交流搭建平台,进一步密切相互间的经贸合作关系。16年来,菜博会招商引资签约额达2194亿元,实现各类贸易额1919亿元。 16年来,菜博会的做大做强推动了地区旅游、物流、广告、装饰、餐饮等相关各类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汇集巨大的商流、人流、信息流,带来大量商讯商机,传播新的科技文化,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优化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推动了该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