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彩鸢飞得更高更远 |
——看坊子如何倾力打造“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 |
|
|
图为工人们正在为客户赶制风筝(资料图片)。记者曹亮华 通讯员 张停停 杨富杰摄 |
|

|
|
□本报记者 侯江宏 通讯员 吕宣龙 杨新斐 杨富杰
世界风筝看中国,中国风筝看潍坊。 1月11日,记者一行穿过一座气派的“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红色大门和一座特色竹艺大门,来到了坊子工业发展区王家庄子,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家家风筝生产制作厂和配套加工企业。近年来,王家庄子风筝产业不断进行自我升级改造,采用现代化设备生产制作,运用现代化营销平台,让现代产业风筝飞出了潍坊,飞出了山东,飞出了国门,年产销量占潍坊风筝总销量70%以上,逐渐打响了王家庄子“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的品牌。 王家庄子重视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创造出了崭新的现代风筝,造型简洁、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这里的风筝品种多,图案也是最流行的,而且年年出新品,采购回去后都很畅销,每年我都采购一些新品种。”正在大山风筝厂采购风筝的兰州客商甘经理这样向记者介绍。“这些是光头强、熊大、熊二图案的,这些是喜羊羊图案的,还有这些是按照客户需要设计的糖宝图案的……我们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将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内容印到风筝上,也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印制相关的图案风筝。”大山风筝厂厂长孙月梅向记者介绍。“我们用上了更为先进的电动缝纫机进行加工,风筝画面也是机器印上去的,骨架用的是玻璃钢棍,它比竹子轻快。采用流水作业,十几个工人一年能产20多万只风筝。” 孙月梅告诉记者:“农忙时候,有的工人每天只来工作两个小时;有带孩子的妇女就把缝纫设备运到家里,定期送料上门,成品回收,像这样送货取货的加工点最远派送到了昌邑饮马、青岛平度等地。其他风筝厂家也是如此,真正将风筝产业带动覆盖了方圆近百里。”现如今的王家庄子从大到风筝印刷、缝制,小到风筝纽扣、风筝骨架,再到风筝轮、风筝线都可自主化生产,不出村就能将一只风筝制作放飞起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截至目前,王家庄子共有2200余人从事风筝产业,形成规模的厂家87家,年生产能力8000万只,全村风筝年产值达2亿元,年产销量居全国首位。 2015年4月18日,国际风筝联合会授予王家庄子“现代风筝产业基地”荣誉称号。王家庄子被市“两河”办确定为潍河开发市区段的一个重要节点。村里还投资400万元建设2400平方米风筝文化馆一座,作为风筝村的标志性建筑,内设风筝轧制体验、风筝历史传承、作品展示等五大内容。 “风筝是不分国家和地区的,只要产品质量过硬,样式新颖,就一定能打动顾客。”同兴风筝厂厂长王可军说。早在2003年,王可军就将自家产品放到阿里巴巴网络销售平台。同兴成为王家庄子第一个拥有直接进出口权的风筝厂,2015年外贸销售额达30多万美元。 为了让更多的人尝到电商带来的巨大商机,坊子工业发展区加快电商平台搭建,注册了“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网站,电商平台的搭建已进运营阶段。 王家庄子的风筝将飞得更高更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