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国内不少城市都在酝酿或着手建设海绵城市。由此,笔者回忆起潍县古城,在某种程度上曾像是一座“海绵”城市。 治城选址 布局遵从科学理念 我国最早提出科学治城理念的,当推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公元前719-645)。他在《管子》一书中提出:治城“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的理念。潍县古城始建于汉,城址在今潍城西关,具体城址已不可考,1948年潍县解放后仍存在的潍县城,是在明正德七年(1512)重修、崇祯十三年(1639)砌为石城的。这座城池选址、布局之所以紧靠白浪河的西岸,看来也是遵循了管仲的“治城在广川之上”的理念,以保证城区居民有充足的赖以生存的水源。 在筑城建设时,适应自然地形地貌,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内,以最高点大十字口为县城中心(海拔31.7米)形成了中高周低(最低的北马道海拔24.6米),呈龟背形的平面布局,这样可以有利于城内的自然排水。 湾塘蓄水缓冲 出城放入月河 当年筑城取土,沿城墙内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十几个湾塘,大者如西北隅的撞钟院前、后湾、西南隅的柴家湾、小太平街湾、蝴蝶湾、大石坑湾、东南隅的南寺后湾、塘子湾、射圃亭湾、东北隅的荷花湾及其以西的二增湾、油坊湾等等,其中有的湾塘面积达几千平方米,深两三丈。这些人工湾塘,都留有出口通过城墙下设有闸门的阴沟,把湾水通往环城外的月河或白浪河。这样的设施,保障了城里的雨水,既可积蓄在众多的湾塘内以缓冲,当大雨行时,又可将雨水泄入城外的护城河(俗称月河)里,以减少城区的积水。 另外,城里还有所谓“九湾不显”的典故,指的是隐藏在乡绅府第、街巷院落、寺院庙宇内的诸多大大小小的湾塘,经考证,这不显的“九湾”所在的位置:城隍庙后院、大十字口西明山西巡抚张尔忠故居、北马道杜家胡同陈衍卿家大院内、胡家牌坊陈十一宅过道里、察院前街路南小巷内、新街子道北巷内、塘子过道里、郭宅街养济院后、东门大街东岳庙后。这些湾塘,虽然不能流水入月河,但在城区的局部,也发挥着蓄水、缓冲、调节局部气温湿度的功能。 月河、湾塘、河汊再交汇 排水进入总枢纽 在潍城关厢近郊,除了众多的自然湾塘,更是沟壑、河汊纵横交错。这些自然湾塘,人们叫出名字的,如西关、北关的苇湾、陆家湾、凤凰嘴湾,南关的党家湾、五道庙湾、张家湾、陈家湾,等等,大沟壑中有名的如东关的老狗、麦穰沟、北关苇湾直通刘家园的水沟、西关苗圃前带湾塘的水沟等等。这些湾塘、沟壑有的直通月河,因此,积存在月河里的雨水,又通过它们分水流入了潍城西北一条称作干河的河道。干河在历史上曾是古代白浪河的故道,后来白浪河改道,它就成为汇集潍县城区雨水、污水的总枢纽,流经潍北几十里,辗转排入白浪河今道,最后入渤海湾。 环城内外大量湿地形成的“海绵”效应 潍县环城内外的湾塘、月河、沟壑、河汊的有机结合,即大量湿地的存在,为城市排水发挥了积蓄、缓冲、调节作用,城区的雨水、污水在湾塘、河汊中经过曝晒、沉淀、生物植被的吸收、自然净化、最后注入渤海湾。 看来,潍县古城,当年在生产、消费不发达,城市设施落后、简陋,城市建设还处于原始、朴素的那些年代,由于城内有大量裸露的土地,城市内外又有众多的湿地,城市对于雨水的排放,是能够做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这或许就是提倡建设“海绵城市”的新理念。 陈瑞曾撰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