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吹响产业转型升级“冲锋号”
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
高密紧扣“四问”做好脱贫攻坚答卷
年货大集 火爆登场
全市国税工作会议召开
我市召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推进会议
全国总工会领导来潍走访慰问
我市去年共申请国内专利18571件
“小手拉大手共筑碧水蓝天”行动启动
寿光建设集团攻坚克难逆势奋进
近期检查出的消防安全隐患
2016年01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吹响产业转型升级“冲锋号”



  □本报记者 孟祥风 
  加快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1669”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市正在进行一场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刻变革。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顺应形势发展需求,在多年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确立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一战略决策,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赋予了产业转型升级更多的内涵。
  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总抓手,我市科学谋划产业布局,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吹响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冲锋号”,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科学决策,明确“1669”现代产业体系框架
  产业体系是城市经济的骨架支撑。经济能否腾飞与产业层次密切相关。
  多年发展,我市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部分领域优势相对明显的产业基础——在农业产业化、国际化和标准化上创造出了很多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产业体系;工业方面形成了一批主导产业,培育出了潍柴、福田、歌尔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服务业占比、速度、结构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全省一样,我市产业结构偏“重”,工业产值的大部分来自传统工业。
  产业结构迫切需要优化升级。与此同时,国际上,产业发展正处在一个重大调整的战略机遇期,新一轮产业转移趋势迅猛。国内,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产业“洗牌”已是必然。
  直面倒逼压力,抢抓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打造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能够支撑未来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产业体系如何建?梳理分析潍坊产业基础及资源禀赋,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绘就了现代产业体系的框架:以品牌农业、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动力装备)、6个传统优势产业(机械装备、汽车制造、石化盐化、纺织服装、食品加工、造纸包装)、9个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创意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健康养老、旅游、信息消费、服务外包、社区服务)为重点,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制造业由大变强、现代农业不断提升,促进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
  这一主体框架,为全市深入推进产业转型提供了明确的主攻方向,为打造优势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强力推进,全方位要素保障加足发展“马力”
  任何一项卓有成效的工作,都离不开科学的运作机制和有力的保障体制。
  为确保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市委、市政府以空前的力度,成立了加快产业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市产业办,市直各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也分别成立了产业推进办和产业培植招商组,各县市区、市属各开发区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在推进主导产业发展中,我市大手笔破题,借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绘就全市产业发展宏伟蓝图。我市与专业咨询机构合作,开展产业诊断,制定实施方案,一行业一对策,产业架构更加清晰,空间布局更加合理。
  围绕高质量高标准落实产业诊断成果,市经信委分产业、分层次对“6+6”产业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专业化、系列化专题培训,建立了“一论坛两平台”。市发改委与各县市区、开发区以及相关部门建立共享机制,将所负责的诊断咨询成果、工作实施方案全部共享,实现诊断工作效益最大化。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我市用开放的眼光创新突破,破解瓶颈制约。
  针对项目用地紧张的现状,我市制订了现代产业重点项目竞争性用地管理办法,开展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试点,促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顺利落地。
  在企业融资难度加大的大形势下,我市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设立现代产业发展基金,组建培育了总规模59亿元的24只专业基金和部分新型金融业态。目前已滚动投入135.5亿元,支持项目95个,撬动其他金融及社会资本投入142亿元,缓解了产业发展资金难题。
  对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我市建立了问题直报制度,及时组织召开调度会协调解决。
  全方位保障催生高效能。在主导产业带动下,产业招商取得明显成效,一大批现代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顺利推进。
  成效凸显,现代产业“强筋壮骨”破浪前行
  遵循“规划引领、龙头带动、园区承载、招商和项目支撑”的构建思路,我市促进各类要素向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高效聚集,现代产业体系骨架日渐丰满,全市产业结构更趋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品牌农业快速发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100家,绿色食品在“三品”中所占比重由2010年32%增加到目前的73%,产品在国际上拥有了更多话语权。自2014年开展“食安山东”品牌引领行动以来,我市“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1398个,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拥有“中国·寿光蔬菜价格指数”、“中国·昌邑生姜价格指数”两个全国性指数。现代种业快速发展,近3年全市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135个。
  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步伐加快。大力推动食品工业、机械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两端延伸,潍柴动力、雷沃重工等一批企业在行业尖端和领域制高点等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动力机械、农业装备、工程机械、成套装备在全国形成比较优势。传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对全市工业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机械、化工、食品、纺织、造纸、电子6大产业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82%。2015年,化工、食品、纺织、电子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5.6%、6.5%、8.3%和7.8%。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动力装备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均大幅增长。其中,2015年1至11月份,新能源汽车增幅达到了286.9%。在产业细分领域,微型麦克风、蓝牙耳机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位;生物医药产业8个主导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节能环保产业排放系统绿色改造及再制造目前行业内规模最大。
  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总部经济、现代物流、健康产业、信息消费、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规模快速膨胀。现代物流业换挡提速,全市5A级物流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动漫影视制作已经走在全省前列,中动文化传媒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发行代理商。呼叫中心、电子商务、地理信息、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企业落户步伐加快,信息消费业发展迅速。
  实践证明,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一场无法回避的硬仗。唯有以排头兵的勇气和底气坚定转型加快转型,才能闻“机”起舞破浪前行,奋力闯出科学发展新路。
  “十三五”是我市转型发展、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我市将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作风和更新的举措,继续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工作,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再上新台阶。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