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舆论近日关于中国经济的多空之争热度再升。客观而言,中国经济目前确实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但国际上理性观察者对中国经济的态度是:着眼长远,信心不变。 信心从何而来?关键在于实力。 短期看,中国经济具有抵御金融风险的足够能力。 无论经济硬实力,还是治理软实力,中国经济的体格都足够健壮。体量上,中国经济是全球两个十万亿美元规模大型经济体之一,虽然2015年经济增速放缓至6.9%,但仍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领跑者。由于基数庞大,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增量贡献继续居于首位。良好的基础设施与出口海外的基建项目表明,中国有发展建设的出色硬实力。 此外,近年来居民储蓄率一直保持在38%以上。2015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超过3.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国际资本依然看好中国发展,2015年中国仍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长期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巨大潜力世所公认。 换个角度,一些人眼中的“悲观”因素恰好是中国经济的潜力所在。比如,中国化解地区不平衡问题其实就是一种潜力。从西部大开发到“一带一路”倡议,都是对不平衡当中所蕴含发展潜力的释放。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也是增长潜力所在。近年来服务业的增长就是最好说明,去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超过50%。 去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上升到三分之二,但消费对整个经济的驱动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增长空间依然存在。 看中国经济的治理能力进步,要用发展眼光。 随着改革继续深化,中国的改革红利依然源源不断。简政放权、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提振经济的效果将逐步显现。俄罗斯经济学家亚历山大·罗谢夫说,最主要的是,中国找到了新的国家发展思路。 看待中国经济,需要有信心也需要定力。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所言,中国经济正在“进化”,试图完成一个大转变。她认为,中国通往可持续和高质量增长的转变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人们应该对此习以为常”。 (据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