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立基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7年响起这一炮声的俄罗斯圣彼得堡,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 这声炮响,把中国搅得地覆天翻。此后,接连在中国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她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成功;改革开放使人们开始变得富足起来。星移斗转,转眼近百年。退休后的我和老伴,有了足够的闲暇时间,也有了前往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地方去旅游的经济实力。这不,时值盛夏,带着憧憬和希冀,我们终于走进了这座美丽的城市。 圣彼得堡由涅瓦河三角洲上的几十个个岛屿及河流漫滩组成,地势较低,海拔仅一两米。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面积143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06平方公里。 漫步圣彼得堡市区,它的年轮界限会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简单地说,圣彼得堡的城市布局就像锯断的树木一样,其横断面在一圈一圈地放大,明显地呈现出三个大圈。内圈是古城,由彼得大帝建造,极具历史和欣赏价值;中圈是前苏联时期建造,观感较粗糙,唯楼顶一式的红五星比较醒目;外圈则是当今世界流行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挺拔气派,和北京四环外的建筑没有多大区别。 这三个圈中的内圈因为她的独特个性,是不得不看,不得不细看,不得不说上几句的。 我国的南京市,有石头城的别号,那是出于历史上的局部建筑而被演绎。圣彼得堡的古城则不然,它是名副其实的石头城。1712年,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圣彼得堡。他不想新首都象莫斯科一样,是个木头城市,而应成为由石头建造的结结实实的城市。于是,彼得大帝在1714年暴戾下令,俄罗斯全境无限期禁止建造石头房子,由全国各地调来石匠和建筑工人,进行新首都的建造。可以想象,那是一种何等的规模和气魄!其中又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有趣的是,后来因为石头不够,也开始允许建造木头房子,但房子外观必须刷成石头的样子。由于留给铺设道路的石头几乎没有了,于是彼得大帝又下令所有途经圣彼得堡的人、车、船必须随之带来铺设道路的石头。每艘船要求带10—30块大石头,马车要求带3块石头。每块石头的体积和重量,都有严格的规定。彼得大帝最终得以用这些被带来的石头铺设了新城市的大部分中心地区。彼得大帝的这一命令一直持续到他死后很久,大约到1776年才结束。 石头建筑,也有它的弊端,就是重量太沉。我特别注意到,有一条街旁的五层楼房由于自身的沉重和地基的缘故,下沉了接近一层楼的高度。原来的一楼,几乎变成了地下室,原来一楼的窗台仅有一点点还露在地面之上。我沿街走了几百米,都是这个样子。但房屋架构及质量却不存在丝毫问题,可见当时建筑的坚固。问路人这样的房子为何不重建一下?得到的回答是:“保护古城,只能维修,不能擅动。”啊!原来如此。楼房的框架不能动,模样不能动。街道也不能随意增添设施,就连竖根电线杆也不行。所以,我们看到古城路灯的支架都订在楼房的墙上,街道十字路口信号灯也都是从街两边楼房的墙上钉立支架拉电缆线过马路的。 圣彼得堡城市建筑气势恢宏,装饰富丽堂皇,充分体现了俄罗斯帝国的气势与豪华。圣彼得堡最初的建筑受到16世纪源于法国、17—18世纪达到鼎盛的“巴洛克”风格的影响。俄罗斯将巴洛克式建筑汇集欧洲其他风格如18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和洛可可风格的特征和自己的传统融为一身,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是建筑物的正面饰有丰富的雕塑和色彩,布局和结构清晰鲜明。代表性建筑有梅恩什科夫宫、斯特拉加诺夫宫等。 位于彼得夏宫的彼得大帝的小屋是圣彼得堡城内的第一座建筑。本来房子是用整齐的圆松木盖起来的,但彼得大帝为了让房子与他心爱的阿姆斯特丹建筑格式相似,就把外墙用砖装饰起来。新帝都圣彼得堡最早的设计规模并不大,基本上属庄园式设计。然而,随着沙皇欲望的不断膨胀,他的建城计划也逐渐扩大,原来他所喜欢的阿姆斯特丹那种小巧玲珑的模式已不能使他满足,他要兴建北方的巴黎或北方的罗马,但新城市的格局必须是平直的,街道要宽阔,要有鲜明的“透视感”。1715年,第一条这样的街道在圣彼得堡城出现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著名的“涅瓦大街”,它是市区最主要的街道,是连接市区和涅瓦河的主要干道之一。 这条路长有4.5公里,道路两边集中了18—20世纪最杰出的建筑。在街道两侧和毗邻的广场有很多歌剧院、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和电影院等。街区有大百货公司、食品点、教堂和名人故居等。如今,这里的建筑依旧保持着18—19世纪的风貌,每一幢建筑都精雕细刻。此外,涅瓦大街还是一个信仰宽容的地方,在这里建有东正教的喀山大教堂、新教的圣彼得和保罗教堂、天主教的圣凯瑟琳教堂、荷兰教堂、亚美尼亚教堂等等。 圣彼得堡是一座水上城市。它的河面面积占了全市总面积的十分之一还多。全市河流纵横,风光秀丽,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美称。圣彼得堡的街道,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几乎见不到树木。不是这里的土壤不长树,而是每条街道中间差不多都有一条清澈瓦蓝的河流。这些河流,都是涅瓦河的分支,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开凿的人工运河。开始,主要是为了舒缓因芬兰湾水浅而倒灌进入圣彼得堡的海水,后来却变为美化净化城市、便捷市内交通及水上旅游等诸多功能。 涅瓦河的主河道最宽处达1200米,水深达24米,其水质绝对优于我国的长江。河的两岸用标准的花岗岩垂直垒砌。河水给城市带来了清凉和优雅,成为圣彼得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横跨涅瓦河、大量的河溪、水渠和海峡的桥梁共有几百座,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夜幕降临后,冬宫大桥中央的两段桥跨吊在空中,开桥让远洋巨轮通过。镀金猎狗傲然立在银行小桥上,巍然不动。顺河观看,霎时,涅瓦河主河道上20座大桥同时开启,一艘艘巨轮保持距离鱼贯出入,蔚为壮观。 圣彼得堡是文化名城和著名的旅游城市。有一组数据足以说明这座城市的高端。圣彼得堡市内现有53所国立高校,40多所非国立高校,400多个科研机构,2000多个图书馆,80多个剧院,100多个剧团,45个美术馆,62个电影院,3675个体育设施,其中体育场38座。 圣彼得堡以其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著称。城市的历史中心和相关历史古迹以及市郊的宫殿花园建筑等36个项目共计4000余座建筑、历史和文化遗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许多俄国著名诗人及作家,比如普希金、莱蒙托夫、高尔基等人都曾在此生活并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大作。 圣彼得堡有264家博物馆,其中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彼得宫(夏宫)、康斯坦丁宫、叶卡捷琳娜宫、巴甫洛夫斯克宫、尤苏波夫宫、斯莫尔尼宫、彼得保罗要塞、伊萨基亚大教堂、俄罗斯博物馆等最为著名。 我们被安排先去夏宫参观。彼得夏宫位于芬兰湾南岸的森林中,距圣彼得堡市约30公里,占地近千公顷,是历代俄国沙皇的郊外离宫。夏宫是圣彼得堡的早期建筑。外貌简朴庄重,内部装饰华贵。彼得大帝生前每年必来此度夏。如今,夏宫已成为包括18世纪和19世纪宫殿花园的建筑群,由于它的建筑豪华壮丽,夏宫因而被人们誉为“俄罗斯的凡尔赛”。 我观赏冬宫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除了想亲眼目睹俄国的皇宫状况,也想比较一下中俄两国的皇宫的异同,看看那“一声炮响”所打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 冬宫座落在涅瓦河岸边的圣彼得堡宫殿广场上。十月革命后辟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奇博物馆的一部分。它初建于1754年至1762年,是18世纪中叶俄国巴罗克式建筑艺术最伟大的纪念物。1837年一场大火将其焚毁,1838年至1839年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冬宫再次遭到严重破坏,战后修复。 冬宫是一座蔚蓝色与白色相间的建筑,高三层,宫殿长约230米,宽140米,高22米,呈封闭式长方形,占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宫内有厅室1057间,门1886座,窗1945个。冬宫的亚历山大柱于1830年至1839年建成,以纪念1812年亚历山大一世率俄军战胜拿破仑军队这一伟绩。在冬宫宽敞明亮的展厅里,共有各类文物270万件,其中绘画约1.5万幅,雕塑约1.2万件,版画和素描约62万幅,出土文物约60万件,实用艺术品26万件,钱币和纪念章约100万枚。藏品分原始文化史、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东方民族文化与艺术、俄罗斯文化、西欧艺术史、钱币、工艺7个部分,并按地域、年代顺序陈列在350多间展厅里,展览线路加起来有30公里长,因而有世界最长艺廊之称。 冬宫和我国的故宫相比,建筑布局、建筑风格、迥乎不同,建筑时间也重合不起来,视为不可比因素。馆藏文物之多、豪华程度至极又颇有相似之处。唯那炮声响后炮弹所打何处无法考证,冬宫确无被炮弹击中修复的痕迹。可那炮是确实响了,或许是进攻的动员令呢?有人这样解释。我想,这已经不重要了。这炮声起到了号角的作用,只是一种符号或象征。关键是革命党人以此为起点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声炮响”强烈地冲击着世界秩序,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若干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我必须去尼古拉耶夫桥畔看看当时在这里发射炮弹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如果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停泊在涅瓦河上的这艘舰船没有对着冬宫的“一声炮响”,真不知道十月革命的历史会怎么写。 “阿芙乐尔”巡洋舰造于1900年,舰长124米,宽16.8米。作为著名的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巡洋舰。1948年列宁格勒市苏维埃执委会的决定,将其作为军舰博物馆,永远地固定在涅瓦河上。目前,该舰被政府移交给纳希莫夫海军学校。该博物馆除了军舰本身外,还有500余件与该舰光荣历史有关的文件和物品。我在现场注意到,作为历史文物和旅游景点,这艘舰船维护保养得不错,游人络绎不绝。 天空突然飘起了小雨,又刮起了大风。圣彼得堡的夏日本来就凉爽,雨点豪不客气地往身上、脸上不断地扑打,冷意就一直向心中浸袭。凄风冷雨中,我站立舰船甲板凝望着依旧高昂地对准着冬宫方向的炮口,远眺朦朦胧胧时隐时现的冬宫,心中难以平静下来。 “一声炮响”,转眼百年。世界又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未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路该怎么走?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对世界的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在今后的岁月里会继续给世人带来什么样的启迪?讨厌的职业习惯!明明是在轻松地旅游,怎么就想起这些沉重而且严肃的重大课题来了?可我不能欺骗自己,心里确实是在想啊。突然有一句话萦绕脑际,“风雨过后见彩虹。”虽然世事难料,但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会变,历史前进的车轮不会停下来。更何况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中国这棵大树在不断释放着正能量! 毋庸置疑,“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