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卢姝言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跑竹马”起源于古代的儿童游戏,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别具特色的游戏日渐式微,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为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被誉为“村落家族式竹马艺术的活化石”——小章竹马在昌邑围子街道西小章村得以保护、传承和再现,小章竹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唱念动作,现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春节期间,该村组织了小章竹马的精彩表演,记者得以现场目睹这一“竹马艺术的活化石”的风采。 起源可追溯至元末 据传小章竹马是由元朝末期马亮所创。马亮一生仕途顺利,最后官拜“管军总把都督大元帅”。然而,他一直苦于家族人丁不旺,代代单传,这在当时可是个大事。在他为此事忧闷时,手下一个军师献计,说只要你们把竹马跑起来,马家人就一定能兴旺起来。据说这个军师是汉中人,他们那里流行竹马。马亮遂命军师编制了一套竹马戏,并以马亮之祖父马合征伐缅甸一事为该戏的背景。马亮是武将出身,不通文艺,但却喜论兵法战策,遂在竹马表演中融进古代行兵布阵之法。 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马兰奎介绍说,马亮死后,马亮之孙马原,在洪武二年,举家由莱西迁入昌邑,繁衍生息,发展为现在的西小章村。小章竹马也就此在西小章安家落户,并代代相传。 表演阵容庞大壮观 小章竹马一向是传内不传外,所以直到现在,这项艺术表演也只有马氏家族的人会,这项表演也成为该村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重要连接点。 每年正月初六左右,村民们走亲访友结束后,就开始准备竹马器具和试马排练等活动。正月初八是村子正式跑竹马的日子,每年的初八早晨,演员们五点开始化妆。化妆完毕后,一行人从马氏祠堂出发,先去宋庄为这个家族的另一支表演,向他们拜年,下午再返回本村表演。 竹马表演时,武术队员在舞台中央做对打,竹马队员根据鼓点会绕场慢行。整个过程都有一套完整的程序,整个表演是根据元末明初,元朝武将马合奉命押送美女去南方进贡,遇山游山,遇水玩水的行进过程。马队共有9匹竹马组成。4男4女各驭1匹,分列两队,另有一人驭黄骠马,着元朝官员服装,扮督军押后,称为“老座马”。男骑手为古代兵座打扮,头系扎巾,身穿兵服,后心背有一“兵”字或“勇”字,面部画粉面小生脸谱,手提马缰,腰佩刀剑,俨然一派骑士护卫风度。女骑手则头戴珠宝玉翠,面搽脂粉,身穿红绿缎袄,系古代闺秀打扮。 队伍的最前面,有一青年挑着一面“马”字大旗,为马队旗号。接着便是武术队的化装武士,其中4人抛马叉,2人滚马叉,2人耍单刀,2人舞动双刀,2人耍拐子枪,2人耍梢子棍,20人肩扛红缨扎枪,另有挥舞钢鞭和绳鞭者若干人。武术队之后便是马队。马队最前面是一马童打扮、手提马鞭的队列指挥,称作“马牌子”。随后是男左女右的4对竹马和老座马,座马之后是一个挑着绣有“龙”字督军旗的士兵。再后是18名扛拉杆子的护马武术队员。整个队伍,最少60余人,多时100多人,阵容强大,十分壮观。 不断传承发展 现在,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逐步缩小,许多传统民间艺术面临发展困境。为了保护这项民间艺术,使其更好地传承发展,2006年起,昌邑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专门组织人员,对小章竹马进行挖掘、抢救,2009年小章竹马被评为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兰奎告诉记者,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他们很想建设一所博物馆,让很多老东西在小章竹马博物馆里陈列下来,若干年以后让后人可以看一下。一些古老的东西是不可复制的,如果遗失了就很难找回。 表演者马得臻介绍,竹马技艺都是口口相传,他们都是队伍中的老人了,每当农闲时候,进了腊月门,他们就对每年新参加表演的村民进行培训,培训是很严格的,表演不好的不让演出,所以大家都一夜一夜地学习排练,直到满意为止,老一辈都是这么做的,他们也这样要求年轻一代,希望祖祖辈辈可以把这项艺术传承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