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演员们正在认真排练。 |
|

|
|
□本报记者 潘来奎 见习记者 张嘉文文/图 京剧作为国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鸢都大地上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昌潍地区吕剧团和昌潍地区京剧团相继成立,我市一批又一批艺术家们血脉相传,辛勤耕耘在戏曲艺术的百花园里。1月21日晚,新昌潍京剧团、新昌潍吕剧团成立仪式暨“周末戏相逢”迎春戏曲晚会在潍洲剧场拉开大幕,退而不休的老艺术家们用炉火纯青的艺术为我市广大戏曲票友奉献了一道文化大餐。 百姓愿意看 我们愿意演 近日,记者慕名赶往虞河畔的鸢都大舞台,尚有一段距离,一缕刚劲有力的京胡演奏声从树丛中飘过来。正在排练的原潍坊吕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奏员张亚宁告诉记者:“新昌潍京剧团、新昌潍吕剧团成立后,从正月十二开始,每周五晚固定在潍洲剧场演出一场,京剧、吕剧经典剧目轮番上演,满足市民对戏曲的爱好。另外,在每周五例行演出的基础上,一些重大节日也会排练一些主题性的演出,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 记者注意到,正在排练的演员身份各异,既有耄耋之年的国家一级演奏员,也有中戏、中戏附中的学生。演员们的精彩表现吸引不少路人纷纷驻足观赏,市民聂先生告诉记者,“我从小跟着父亲听了不少吕剧,小时候不知道什么事,长大后越来越觉得这种戏曲才是最耐听的。” “像聂先生这样热爱国粹的市民有很多,京剧、吕剧在山东都特别受欢迎,老百姓愿意看,群众基础好,如今成立新剧团,面向更多的市民,推进了国粹文化全民普及,是文化发展的大方向。”对于新剧团的发展,张亚宁充满了信心。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正在排练的丁馨告诉记者,她现已留在北京成为一名小学音乐老师,和正在排练的其他同学一样,每逢寒暑假都会回来找老师,参加一些剧团排练和演出,借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因为在北京,几乎所有的小学都在极力倡导戏剧文化进校园,非常注重国粹的发扬。她希望潍坊也能越来越多地普及国粹进校园、进社区,人人都能感受到国粹的魅力。 今年76岁的张小忠是原潍坊市吕剧团团长,15岁时进入昌潍地区吕剧团,唱了一辈子吕剧。回忆起当年下乡演出的场景,张小忠仍然历历在目。1965年他随剧团到临朐县演出,演出地点是一个位于山顶的村落。“那时没有像样的公路,我们一行18人,背着各种道具徒步走上了山顶。到山顶一看,只有一个约50平方米的小平坝可以用来演出,演出一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但老百姓还不让我们走。”张小忠说,当他们要离开时,村民们纷纷将鸡蛋、花生、板栗等土特产装满了他们的口袋。 作为新昌潍京剧团、吕剧团的艺术总监,张亚宁还有更多的期待:“等天气逐渐变暖,我们会增加戏曲下乡、戏曲进社区、养老院等公益性演出。我们以前下乡去,老乡们的热情让我们特别感动,他们虽然不那么专业,但是他们有发自内心的热爱,舍不得我们走。今后,我们演出越来越多,也希望年轻人、小孩子也多接触戏曲,让国粹留存在每个人的心里。” 名师传帮带 一代传一代 新昌潍吕剧团、新昌潍京剧团的成员主要由原潍坊市京剧院、吕剧院因文艺体制改革提前退休和原已退休以及从事过专业剧团工作的人员组成。其中包括一大批国家一级、国家二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演员、演奏员和舞美人员。 国家一级演员,剧团艺术指导、76岁的赵金柱老先生见到记者热情地说:“这个吕剧团、京剧团成立,真是好!这就是振兴戏曲!我自小就学,唱了一辈子戏,我就是喜欢这个,热爱这个。我现在上年纪了,耳朵不好了,但是我愿意给他们在后台服服务,整整服装。他们需要我指导的我就去。” 王长生是原潍坊市京剧院院长,曾排演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京剧演员。这次新昌潍吕剧团、新昌潍京剧团成立后,王长生担任了新昌潍京剧团的艺术总监。“虽然已经退休,但一直没有离开舞台,也舍不得离开。”王长生说,戏曲的生命力除了创新,更重要的是传承,他作为一名京剧演员,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做好传承的纽带,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戏曲,让中国独具魅力的戏曲表演更加繁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