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孟祥风 从地图上看,潍坊的形状酷似一片绿叶,而峡山的形状则是一泓清水。碧水青山是峡山的天生丽质,为守护好这“一泓清水”,具有山水灵性的峡山人每天都在努力。 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上,峡山区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生态作为立区之本,坚持矢志不渝“护”、科学有序“育”、精准有效“用”,全方位做好“生态”文章,探索实践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绿色化“三化”并进的发展路径,一座生产高效、生活宜居、生态良好的“美富久”新峡山图景展现在人们面前。 矢志不渝“护” “变生态之景为锦绣之美,以‘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谋划全区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推动全区转型发展。”对于峡山的发展,区党工委书记马清民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说,优良的生态环境赋予了峡山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本,同时也划下了更高标准的发展红线,只有重视生态环境这一宝贵的生产力要素,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好的发展。“矢志不渝保护好生态资源,以生态优势赢取发展优势,是我们的责任担当,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峡山区因水库而立,为此,保护一湖清水也就成为矢志不渝的自觉行为。自成立那一天起,峡山区就把守护好水源地作为第一要务。立足生态保护,坚持生态发展,峡山区“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坚决剔除污染企业。据统计,因关停企业而减少的税收相当于峡山全年财政收入的70%;拒批的涉污企业,总投资额也达到了100多亿元。治污的同时,治水、治气、治脏、植绿全面启动,全力推进。目前,491平方公里的峡山区,拥有144平方公里的峡山水库,5万亩的生态湿地和45%的森林覆盖率,全域负氧离子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3000多个,空气质量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空气清新”标准的两倍以上,峡山区探索出了一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峡山以生态立区、因生态兴区,生态建设尤其是保水护水工作始终是全区上下的首要任务和第一责任。今年,峡山区继续深入实施“三八六”环保行动,不遗余力地把“水净、地绿、天蓝”的生态基础夯实增强,建设支撑永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3月24日,记者在峡山水库增容工程施工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峡山区水库管理局工作人员马军伟介绍说:“项目预计今年底完工,建成后将抬高峡山水库兴利水位0.6米,新增库容6658万立方米,极大地缓解潍坊供水需求矛盾。”面对艰巨的保水护水任务,今年,峡山区将大力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立法工作,杜绝在一级保护区种植、养殖、建设等污染水体行为,推动水质向Ⅱ类提升。同时,峡山区将全面铺开潍河河道治理、生态绿化等基础性工程,力争完成造林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7%,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靓镇美村”成为常态。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峡山区在成立全国第一个地方政府与研究机构合办的峡山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发布第一个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启动峡山区生态补偿机制和峡山水库协同治污机制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目前正在体制机制建设、管理创新等方面展开新的实践。 科学有序“育”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越来越清晰地看到:绿水青山集聚绝佳发展机遇,各类资本争相竞逐峡山,峡山创新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绿色化”的路径: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培育生态产业,在发展生态产业中更高水平地保护生态环境。 “峡山作为生态区、水源地保护区、库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区、生态经济开发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我们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集约优质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马清民的讲话掷地有声。 培育与生态区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峡山区有了成功的实践,有机产业已经成为峡山的代名词。现在,以有机农业、生命健康、文化创意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在这里持续膨胀,其中,有机园区增加到32个、种养面积1.99万亩,注册有机产品商标20个,认证有机产品120个,野生有机鱼认证面积为江北最大;峡山被认定为山东省第一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有机农业已成为峡山区最有影响力的“名片”。尤为可喜的是,总部经济、电子商务、冷链物流、农业支撑、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项目破土而出,其税收提供、资本放大等方面的溢出效应,为峡山经济绿色崛起,进一步反哺生态铆足了后劲。 此外,为从源头上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统一,峡山区把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养老休闲、会展会议、体育健康等作为未来支柱产业进行培育,打造产业高度关联、具有多重效益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新模式。峡山区公共事业局副局长赵华诚介绍,今年峡山区将重点突破乡村游,各街道、各村遵循“一村一品,一园一品”的原则,积极打造旅游特色村、农业旅游示范点、星级农家乐和精品采摘园等乡村旅游样板。 精准有效“用” “峡山区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全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98%。让库区百姓享受生态红利,要充分利用好‘蓝黄’两区的战略水源地、潍坊市的主要水源地、潍坊市中心城区的生态经济板块、潍河开发的主战场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交通优势,加快城镇建设。”马清民说。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得实惠。在守护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同时,峡山区充分利用已有生态优势,坚决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库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让全区百姓共享生态发展成果。 作为“天然氧吧”、“城市花园”和生态旅游胜地,近几年峡山区坚持产城一体、景城一体、文城一体的城市生态建设理念,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生态化城区、镇区和农村社区,完善了“一主、两副、一带、一环”的城镇发展布局。突破主城区,加快“休闲水城、生态绿城、品质新城”建设,大力发展企业总部、商务办公、星级酒店、购物中心、文化教育等高端服务业,实现了城区面貌大变样。科学合理配置了学校、医院、商场、公交、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完善了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 今年,峡山区把新型城镇化工作与全市“提升市区、开发两河”战略衔接起来,精准施策,加快推进潍河开发,主城区抓品质提升,提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水平,打造生态绿城、品质新城;镇村抓特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动镇村经济崛起,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打造“两河”开发的样板区。同时,抢抓各级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带来的重大机遇,突出扶贫开发,强化民生保障,着力实现3300户、10000人精准脱贫的目标;利用好天然的生态优势,大力推进产业富民,通过有机农业、乡村旅游、商贸流通等产业,建立与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就业、创业。此外,继续加大投入,着力抓好10件民生实事,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断强化民生保障,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以生态“底色”描绘库区发展“绿色”,把生态环境的优势化为转型发展的优势。峡山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告诉人们:生态建设不会制约经济发展,相反,会为更多层次新发展孕育无限空间。 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这片绿色的土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