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苏轼的密州明月
坚守文学价值 深耕故土文苑
杨家埠明清古版年画开始上线众筹
《农家书屋之书缘》数字电影在诸城开机
因为亲近 所以接近
2016年05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苏轼的密州明月
  (资料图片)



  ◎魏辉
  苏轼的那轮明月一直都在。
  因为有了苏轼,诸城这个江北小城,平添了不少绮丽的文化色彩和浪漫气息。直到现在,每到中秋节,街头大大小小的月饼包装上,十有八九印着苏轼的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个人,在一千年的时光里,影响并塑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格。所谓文化底蕴,所谓人杰地灵,首要的还是人。苏轼和他的超然台,是这个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历史对于诸城的厚待。
  有人考证过,苏轼在密州的官衔全称是:“朝奉郎、尚书祠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骑都尉”,北宋的官职包括“职、阶、衔、爵、勋”等复杂的名目,苏轼的官衔中,“知密州军州事”是他的实职,其余的都是虚职,差不多相当于正六品。假如当时印制名片的话,也能印上好几行呢。
  但是这些谁会在意呢?在以后的一千年里,人们传诵他的每一首诗,每一句词,品味研究他随手写下的每一个字,却没有几个人记住他的官职。
  是的,他是一个文人。让他名传千古的,是他的才华,他的真诚,他的坦荡,他的乐观,他饱受屈辱仍光风霁月,他历尽坎坷却初心不改。
  那年他20岁,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一起从老家四川眉山到京都汴梁(今开封)赶考,这是“三苏”在文坛的第一次亮相,他们父子三人,在“唐宋八大家”中占了三席。唐、宋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并不乏文采风流的人,他们多如繁星,但苏轼,是其中最耀眼的那颗。
  在那次考试中,苏家兄弟都以优等考中进士,特别是苏轼,在388名考生中名列前茅。他的才华得到了当时的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欧阳修后来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与梅圣俞》)。读到苏轼的文章,欧阳修感到痛快喜悦之极,激动得身上出汗,并决定“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从此,我们的汉语中有了“出人头地”这一成语。
  但是苏轼并没有很快就“出人头地”,他的仕途刚要开始,不幸母亲病故,按照当时的规矩,必须守丧两年三个月。两年后,他们全家迁往京都。直到25岁,他才担任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官职——凤翔判官。
  在去凤翔上任的途中,路过河南渑池县,苏轼想起当年与父亲和弟弟去京城赶考时,曾从这里经过,后来弟弟苏辙还做了首诗《怀渑池寄子瞻兄弟》,于是写了一首诗应和,《和子由渑池怀旧》,子瞻、子由分别是苏轼、苏辙的字,其中有这么几句: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也是成语“雪泥鸿爪”的由来。只是年轻的苏轼对于人生的这一番感慨,似乎是一个预言,他心中的那只飞鸿,从东飞到西,从南飞到北,飘泊不定,在大地上留下了无数的指爪,留下了无数的故事。也许他自己也不会料到,那是他人生的写照。
  他在凤翔判官的职位上待了三年,之后任职史馆,在他30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去世,回家守孝两年三个月。1071年,他担任杭州通判。然后,从杭州到密州,然后是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京都,然后再到杭州、京都,再往下是颍州、扬州、定州、惠州、海南儋州,直到65岁那年北返,在常州去世。他的足迹从北方一直到海南岛,他热爱每一个地方,从当地的人民到自然的风光,在他眼里都有无尽的魅力,但在每一个地方,他很少能够安安静静地呆上三年以上的时光。
  这一切的因缘际会都是因为文字。
  因为文字,他得到过王公大臣甚至皇帝、太后的赏识,也是因为文字,他被政敌陷害入狱,流放迁徒,差点儿丢了性命。
  他明明知道“平生文字为吾累”,但他怎能不写?对他来说,写作是那么快乐的事。他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于是,他把自己的生命活成了诗。即使在最落魄的黄州那几年,他在东坡开肯了一块荒地,每日耕作其中,自称“东坡居士”。拿惯了笔的手拿起了锄头,却把诗写得更加大气滂沱,以至于后人用“苏东坡”代替了他本来的名字。
  因为政治的污陷,他的诗文曾被官方销毁。但那些有生命的文字怎么会禁止得了?后人记载:“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崇宁大观间,海外苏诗盛行……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在苏东坡死后25年,金人攻下了京城,掠走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人们很少知道的是,当时和二位皇帝的囚车一块被金国人运走的,还有苏东坡的一部分手稿。
  后来,南宋建立,南宋的皇帝在新都杭州开始读苏东坡的遗著,越读越喜欢,恨不能早生几年与他相见。后来南宋的皇帝赐他谥号文忠公,又赐太师官阶。所以后人又称他为“苏文忠公”。
  其实对于这些,苏东坡是不在乎的,我知道,即使那时他还活着,他也不会在乎那些虚名。那年他谪居黄州种田,布衣芒鞋竹杖,每天与渔樵为伍,有时被醉汉推搡或责骂,却“自喜渐不为人识”。不做名官显宦,不做名满天下的文豪,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平民百姓,对他来说,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