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国华
在潍坊文化界,提起邓华先生,几乎无人不晓。他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从事潍坊历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并把文史研究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以平均每年一至两部书的速度,创作和编著出版了文史集、长篇小说集、诗集、摄影集等近40部著作。作为潍坊文化的忠实守望者、传播者,他从未停下脚步。 耳濡目染故乡情 不改初衷作家梦 邓华是喝着白浪河的水长大的,看惯了老潍县城的风土人情,听惯了历史沉淀的故事。邓华先生的所有著作都是讲述潍坊文化、历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在邓华眼中,潍坊“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一座挖掘不尽的富矿。可以肯定地说,潍坊文化的根,邓华先生扎得深,他叙述潍坊的文化如数家珍,能从夏代谈到今天,从远古谈到现代和未来。 他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2008年,他编写了两部各二十集电视剧剧本。一部是写潍坊民族工业发展的《大商埠》;另一部是写潍县乐道院集中营的《乐道院的钟声》,圆了他一直想写电视剧本的梦。他的历史散文随笔集《文海寻宝》《北海探幽》《半岛随笔》《行尽青山》,涉及范围广,历史跨度大,谈古论今,包罗万象,堪称潍坊历史文化的百科之书。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邓华常说:“我爱潍坊,我熟悉潍坊,所以我的写作,也离不开潍坊。”从《史海贝踪》到《北海访古》;从《潍坊工艺美术大观》到《鸢都潍坊与风筝史话》;从《百年沧桑乐道院》到《浮烟山与麓台书院》……邓华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地征集资料,深入研究,精心分析,并拍摄了大量生动的图片,使每一本著作都图文并茂。邓华先生主编的大型老照片图书《潍州旧影》,用老照片全面展现了潍坊的古代建筑、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名人名家和老字号工商企业,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收藏研究价值。 在邓华出版的关于潍坊历史研究的专著中,他最满意的是对潍县“六大家族”资料的系统整理。邓华从2001年开始着手整理潍县“六大家族”史料,一直到今年,才将六部专著全部成书。通过郭、丁、陈、张、田、刘“六大家族”的变迁,以家族写历史,使潍坊的历史显得更加鲜活。为了写好这六部书,邓华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因为潍县“六大家族”的后代大部分都不在潍坊居住,所以,无论是三伏天还是寒冬腊月,邓华都在访问求证的路上。由于日夜操劳,四处奔波,邓华在最忙的一个月中,体重下降了8公斤。 对陈介祺的研究,邓华下了极大功夫。《清代大收藏家陈介祺》和《陈介祺传》两部专著,邓华先生用了整整十年时间,通过搜集大量史料,阅读、翻译各种古文典籍,可谓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正如他在《后记》所写的那样:“十年资料积累,一冬奋笔疾书”;“当我从这个无雪的冬天摆脱困倦,发现窗外已是百花盛开,一派春光烂漫”。 守望本土掘富矿 厚积薄发出奇迹 邓华以平均一年1-2部书的工作量,而且每一部都分门别类介绍潍坊的历史人物以及文化传承,他是如何做到的?邓华说,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凭他一己之力,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整理出那么多的资料。这其中,他要衷心感谢那些新老朋友。几十年来,他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人从各个方面给过他帮助。许多老人向他讲述过一些亲历的历史事件,有的送图片,有的将自己珍藏多年的资料拿出来供他研究,还有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也为邓华提供了大量帮助。 “做无用功时备有用”,这是邓华多年来的一个工作秘诀。他告诉我,在为一本书准备资料的时候,往往要翻阅大量的史料,要采访很多人。在这些过程中,他要做许多“无用功”,那就是遇到一些与现在着手编写的书关系不大的资料或人物,但这些人、这些资料,都与潍坊的人文历史有关,而且弥足珍贵,于是,他就将这些资料照单全收,然后专门整理出来,放置一边,作为自己“备用资料库”。如此一来,邓华在刚忙完一本书的时候,其实他已经无形中为自己准备了另外几部书的部分资料,于是,他又着手从自己的备用资料库中抽取素材,进入到下一个工作环节中去。 邓华是潍坊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获得者之一。他用了5年的时间,收集到了数百种风筝的扎制技艺,他编著的《风筝扎制技艺大全》出版后,使百余种昔日秘不外传的绝技公之于世。 邓华自费“申遗”,早已在文化界传为佳话。2001年下半年,山东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潍坊市13个项目入选。13个项目中,潍坊刺绣工艺是邓华先生以个人名义申报成功的。邓华对手工刺绣情有独钟,他费尽心思寻访潍坊健在的手工刺绣老艺人,带病撰写大量文稿,自己开车收集资料,自费聘请摄像师,自己花钱准备图片和影像资料,最后,申报的潍坊刺绣工艺获得了“AA”级结果,顺利入选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邓华先生在文学创作和文史研究领域里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可贺。但更重要的是,从他身上,我们读到了一种精神、一种执著。有作为的作家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一切都是先苦后甜。应该说,邓华既是一个文学的跋涉者,更是一个文学的朝圣者,经历了艰难而漫长的孕育期和成熟期,他奉献给这片土地的是丰硕的文学果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