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智慧芯片培育“金种子” |
——揭秘潍坊“种子王国”的研发团队 |
|
□本报记者 侯江宏 通讯员 祝红蕾 董超 6月11日,在临朐县城关街道田村集村的实验田里,山东华良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铭元望着刚播种的玉米地,自信地对记者说:“这可是我们自己培育的品种,能抗病抗倒还高产,今年预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让孙铭元这般自豪的便是华良种业培育出的“华良78”玉米新品种,去年成功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潍坊市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品种。 “华良78”的问世,实现了市级玉米品种在选育和审定上从“0”到“1”的突破。重人才、促创新,人才汇集转化为智慧力量,助推了华良种业发展成为一家年产销大白菜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良种1000万千克,品种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年收入超1.4亿元的“种子王国”。 九年心血育出优良种子 今年60岁的薛光辉,是一名地地道道农民出身的农技专家,已成为华良种业玉米新品种研发团队的带头人。 “我国玉米普遍存在产量不稳定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品种的抗病抗倒性较差。”在培育过程中,如何克服这一短板,成为薛光辉及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翻论文、查资料、结合多年经验,薛光辉大胆提出将美国“先玉335”与泰国、墨西哥玉米品种进行混合杂交,实验、选系、测试、申报等各个环节,薛光辉都亲力亲为,守在实验田里随时记录、查看种子长势。 为确保品种研发工作顺利进行,华良种业竭尽所能提供便利条件,购买土地、引进设备、建立育种基地,在省内建立了200亩的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了12处玉米新品种联合测试站,并投资在海南三亚建成50亩的玉米南繁育种基地。“一年实验两茬,科研人员南北两头跑,为的就是能早日培育出新品种。”薛光辉回忆道。9年时间,7名研发人员,一次次的失败最终换来了抗病抗倒性能突出的“华良78”新品种的问世,产量比美国王牌品种“先玉335”还高出1.6%。 集聚智慧激活发展动力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近日,25名技术人员齐聚华良种业会议室,与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邱法展教授就“现代分子育种手段”进行热烈讨论。每年,华良种业都会邀请农业专家们来给员工授课解惑。 近年来,华良种业聘请了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17名教授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校企联合进行粮食、蔬菜种的研发。华良种业以玉米、小麦、大白菜作为主导产业方向,充分发挥院校科研优势,推进自主品种研发。同时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提高研发实力。 目前,华良种业已拥有18人组成的研发队伍,其中博士2名、硕士6名。研发团队力量的充足,直接带来了技术和科技的领先,先后培育出大白菜品种40余个,攻关二号大白菜通过国家抗病育种攻关课题验收。 厚待模式打造人才港湾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华良种业在人才保留上,实行以待遇留人、以文化留人、以感情留人,多措并举力将“候鸟式”人才变为“栖鸟式”人才。 华良种业投资建设的华良专家苑,专为技术人员无偿提供舒适居住环境;在科研投入上,引进了最先进的种子成套加工设备;在人才激励上,针对“华良78”的成功问世,直接奖励薛光辉个人10万元,对研发团队其他成员也提供了不同数额的物质奖励。华良种业每年用于科研投入的资金占到公司利润的一半以上。良好的人才机制,为华良种业的登高望远提供了强大的后备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