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关注
 
标题导航
“互联网+”带来哪些新职业
互联网+需求 催生就业新群体
互联网+流量 公众号“网红”纷纷登场
互联网+分享 用知识和经验创造财富
让新兴职业成为拉动就业的源头活水
中国就业版图“流变”
透视大国就业“家底”
2016年07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透视大国就业“家底”



  就业是什么?对个人,是收入和尊严;对家庭,是支柱和希望;对社会,是稳定和发展;对国家,是繁荣和富强。
  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当前我国的就业压力如何、未来趋势又如何?
  每年新增1500万就业人口,压力何其大
  “我国每年有大约1500万人新进入劳动力市场,去年未就业人员约有1000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说,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则用“洪水猛兽”来形容:“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机器代替人工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正在全球产业链底端艰难上行,目前还不能提供足够的‘白领岗位’供大学生就业。”
  让就业难上加难的是结构性矛盾——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
  人社部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状况的持续监测表明,市场供求的匹配度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2010年至2016年年均求人倍率(岗位数与求职人数的比)已超过2:1。
  由于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提供较高的薪资水准和良好的劳动条件,生产运输操作工之类的普工和商业、服务业人员供求缺口也在加大,其求人倍率已跃升到1.2:1。
  经济总量扩大、市场活力增强,确保就业稳定
  就业的确“压力山大”,然而2015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指标。今年1至5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577万人,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8%。怎样做到的?
  莫荣说,近年来GDP增速虽有所放缓,但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结构不断改善,GDP每增长1个点可以带动更多人就业,经济发展拉动就业的能力更强了。
  简政放权、深化改革,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则成为解决就业压力的一大新动能。
  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表示,各地区、各部门千方百计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刺激企业吸纳、稳定现有岗位,既化解了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难题,也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据统计,2015年我国平均每天新注册企业都在1万户以上。
  就业质量亟待关注,技能人才规模要扩大
  在人们把目光聚焦在就业人数的同时,一些岗位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陈宇认为,当前就业一个深层次的难题是要提升质量。“关键是要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更多的中高端岗位。”他说,在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人群的主体是技工,也就是“高级蓝领”。
  莫荣则认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工业领域,正常的人才结构是1个科学家、10个工程师、100个技能人才。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没有大量的技能人才,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难以想象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