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关注
 
标题导航
来自社会最深处的声音
让古老民间艺术焕发青春
2016年07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来自社会最深处的声音



  ◎魏辉

  在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诗歌的末落由来已久。特别是前几年,出现的“梨花体”类的口水诗,将这种衰退发展到极致。而媒体热传的湖南某市文联主席因诗歌受到差评而怒砸电脑之类的社会新闻,在某种程度上,更让诗歌斯文扫地。有一段时间,诗人、诗歌几乎成了一种笑话。
  后来流行微信朋友圈,大家开始晒美食、美景、美衣,开始开微店,卖各种东西。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一部纪录片——《我的诗篇》,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部由年轻导演吴飞跃、秦晓宇执导的纪录片,曾获得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爵奖,201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年度最佳纪录片,并入围有“纪录片界奥斯卡”之称的第28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的大奖。即便如此,在一个商业化浓重的社会中,纪录片与诗歌一样,仍是一个边缘化的存在,很难赢得院线排片上映的机会。
  对于诗歌和纪录片来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感谢“互联网十”,感谢微信,这部纪录片在前不久的一个周末,以“众筹”的方式在潍坊中天影城上映,当晚,一百多名观众看到了这部电影。
  影片的主人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工人,也是优秀的诗人。回顾改革开放30年,工业发展的所有成绩好像都落在企业家和企业身上,而我们每次经过工厂、车间时,那些最底层的工人,他们在忙碌着,看不清面孔。对于这么一个庞大人群,我们并没有好好地关注过,哪怕有,也是被代言、被表达,很少他们有主动表达的声音。这一次,导演将镜头对准他们,叉车工、爆破工、制衣厂女工、煤矿工人、充绒工人。他们白天做工,晚上用诗抒写劳动,吟咏爱情,抒发悲喜。他们的命运与诗,交织成“中国制造”背后的故事。这是来自中国社会深处最真实的声音。
  在深山的巷道里,爆破工陈年喜写他的生活:“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我把岩层一次次炸裂/借此把一生重新组合/我微小的亲人,他们远在商山脚下/身体有病,落满灰尘/我的中年裁下多少,他们的晚年就能延伸多少……”他吼出:“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
  在机械的流水线上,熨衣女工邬霞疲惫地熨着一条条吊带裙,她想像着有个姑娘穿起它,装点生活的美好。诗人在她窄小简陋的出租屋里,写下她温柔的祝福:“陌生的姑娘,我爱你!”
  在几百米的地心,挖煤工人老井期待听见“旷古的蛙鸣”……
  在富士康的流水线上,诗人许立志说:“我想在凌晨五点的流水线上睡去/我想合上双眼/不再熬夜和加班/此行的终点是大海/我是一条船……”而他于2014年跳楼自杀,成了富士康“几连跳”中的一个数字。
  他们写矿难,写讨薪,写工作的辛苦,写生活的艰难。写坚强的抗争,写心怀的希望,那些浸透着汗水和血泪的诗篇,那些从尘土中发出的生命的呐喊,浸透血泪后开出的花,震撼人心,刺痛灵魂,带有史诗般的力量。
  诗歌并不只是风花雪月,从《诗经》的国风到《汉乐府》,底层劳动人民的声音一直都有最顽强的生命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