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古老民间艺术焕发青春 |
——杨家埠木版年画创新探索聚焦(下) |
|
□本报记者 尹莉莉 侯江宏 保护文化遗产,可以涵养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内在历史记忆,让文化遗产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可以使人们在与历史文化的对话中增长知识、增添智慧、丰富心灵。杨家埠年画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者们不只用出版《中国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历代古版孤本全集》的方式对木版年画进行保护,还融创意、还原等多种活化于一体,最新创作了版画文化史诗工程——《康乾盛世杨家埠(画乡杨家埠风情图卷)》印稿,为杨家埠木版年画冲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着努力。 仅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活化”保护的探索实践中,我们看到,保持历史的活态,城市文化就有无尽的生命力,而“活化”保护的渠道拓展得越宽阔,文化遗产保护就越有效,人们的情感寄托、认同归属和心灵感受度也就越强。 匠心筑梦 留住传统 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时间,在历史发展中,既经历了辉煌,也有过落寞。在杨家埠人们可以欣赏到100多套年画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后各种各样的年画制作工具、原版,还可现场观看年画制作工艺。前些年,杨家埠一年制作的木版年画高达2000余万幅,远销全国各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年画题材缺乏新意,人才匮乏,除几位在世的老艺人,能系统并真正掌握木版年画技艺和精髓的接班人,几乎没有,而这将直接影响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和生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浪潮的影响下,当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已经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保护采取了很多措施。创意园区的建设、商标的注册、旅游产业的叠加、产品展示与销售平台的搭建、节庆活动的推介、生产性保护基地的建设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杨家埠年画传承与发展。在众多措施中,能够激发项目活力和传承人参与性的要数生产性保护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是近年来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际提出的一种保护方式,由于其既要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保护,也主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作为一种实践,生产性保护方式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还不长。2011年,文化部才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基地名单。作为生产性保护实践研究的典型性案例,杨家埠木版年画生产性发展对国内类似项目开展生产性保护实践,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这个村落的年画艺人和经营者早在1980年起进行的经营探索和转变已经是某种意义上的生产性保护。 由季乃仓等承担的山东省艺术科学类重点课题,版画长卷《康乾盛世杨家埠》就是实施其生产性技艺保护的重要载体,涵盖了杨家埠年画从创作到刻版以及印刷等整套工艺流程。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中,更需要激发传承人的作用。目前,杨家埠木版年画艺人的老去和新一代艺人的成长成为制约杨家埠木版年画生产性保护的重要因素,杨家埠木版年画生产的基础是朽稿和刻版,朽稿需要更多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感悟力,刻版除了需要技术和艺术感悟力外,还需要体力支持。一块木版往往要刻半个月到几个月,每天超过6小时的劳动对刻版艺人是极大地考验,老年艺人由于身体原因,比如老花眼、体力以及其他因素,已经很少从事刻版。 在调查中,在老一辈传承人与新一代传承人之间,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和对年画感悟的差异,以及从事年画时间不同对年画的感情也不一样,年轻艺人在从事刻版这项繁重体力劳动时,耐心、细心和艺术感悟力明显不如老艺人,从目前年画传承人的年龄结构看,年青人和中年人成为刻版的主力。令人遗憾的是,就朽稿画样基本功的修炼来说,这些刻版主力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才”。相较过去作为纯农民画的杨家埠木版年画,目前年轻的杨家埠木版年画艺人创作理论和素养是较高的,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却有流失的隐忧。 如何竭力把这些老手艺留住,让这些民间瑰宝源远流长,是全社会的责任。 就在5月23日当晚,为祝贺众筹首日成功,杨家埠年画社长、研究所所长、年画老艺人、民俗专家、民间艺术爱好人士自发聚在一起,又捡拾起许多保护、传承木版年画的感人故事。“让手工年画传承与发展,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希望通过我们的活动起到宣传年画,传递传统文化,为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尽一份我们绵薄之力。”众筹项目发起人张清树的话传递着盼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心声。 风情长卷 横空出世 以季乃仓为代表的专业的基层杨家埠木版年画工作者,是杨家埠年画艺术承上启下的守护者,最了解这项工作和普通民众的接入点,杨家埠木版年画前期所有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也都是他们做的,他们也最知道生产性技艺保护从哪儿入手。 通过调研建国以来全国各地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创作现状,杨家埠木版年画社社长王永海他们决定以传统线描和版画绘画形式创作一幅大型图卷,通过重现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时期的场面,以木刻版画和风俗画相结合的形式把杨家埠木版年画(中国木版年画)、风筝这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流程和相关民风民俗表现出来。 这一工程自2004年启动,经过几年的全面搜集整理和杨家埠明清时期有关的风俗、服饰、建筑以及社会百业百态情况,几易其稿,2010年6月被山东省文化厅立项为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创作期间聘请国内专家薄松年、冯骥才、单应桂、潘鲁生、徐震时等艺术大家推敲创作,并根据研讨意见,几易其稿,现已创作完成。 古老的村庄、红火的画店、热闹的年集、欢喜过大年、风筝的春天……总长度67米的长卷画面(不含题跋、前言、后记部分)堪称扛鼎之作,主要是以纪实性为主,属历史版画创作范畴,刻画塑造典型人物1000余人,客观复原了“年画千版儿时梦,风筝腾飞万里心”的诗意场面,这是古杨家埠村年画鼎盛时期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画版上万的真实写照。 整个长卷从传承、发展民间文化遗产的角度以木刻版画和风俗画的绘画形式表现了杨家埠年画、风筝制作的工艺流程和北方人赶年集、过大年的风土人情,全方位展示了杨家埠年画、风筝艺术的工艺流程、衍生文化和山东明清时期社会百态、民俗风情,诠释了当时杨家埠年画(风筝)的社会意义、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在画小构图过程中,因为表现的时代跨度久远,为了真实还原当时的百业百态、生活环境、民俗建筑、人物衣着、生产工具等,都需要搜集翔实的资料,季乃仓面对一张白纸,感觉无从下笔,有时整夜睡不着觉,第一稿画了大概有5-6米,花费了很长时间,可是不满意,又重新开始,落笔后才感觉不是开始想象得那么容易,以至于寝食难安。王永海决定和季乃仓走出去散心找灵感,回来又投入到创作之中。 他们多次推翻自我,几易其稿,最终确定了思路,历经四年多的时间,大稿第一次修改完成。季乃仓和王永海又到北京、杭州请薄松年老先生等著名中国美术史和绘画方面的大家对画稿进行审阅。此间,专家细致地看了草图后,提出了很多指导性和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又经过近一年的修改,他们第二次进京请专家对画稿审阅,他们肯定了修改后草图的成绩,又提出了画稿还存在的问题。回来后又继续修改。2012年3月的图卷研讨会上薄松年、单应桂、赵修道等老师又提出一些具体的宝贵意见,并进行最后的修改,终至完稿。 这个工程完成后将是中国年画界的一大盛事,是世界版画史上的一大创举,将会奠定杨家埠在中国民俗文化旅游界的地位。 古老手艺 走向未来 每一门老手艺都曾经历过一段坎坷而漫长的岁月,都曾留下过一个动人的传说。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发展于杨家埠,成熟于杨家埠。今天,当我们走近审视那些有着灵魂光泽的木版年画的时候,每次都为之感叹,为之陶醉。 沿着历史的轨迹,我们看到杨家埠年画一路风尘走来。 咸丰之际,杨柳青年画的传入,使潍县年画吸收了新的营养。但是,杨柳青那种半印半画细描开脸的年画,费工价昂,也不完全适合山东人的欣赏习惯,为此当地艺人都予以改造。杨万庆创作了一批分色套印的“大贡笺”,其后“美人条”“金童子”“爬童子”等也由半印半画发展到全部分色套印。由于制作工艺上的变化,这类年画构图更加饱满,色彩更加鲜艳强烈。 民国初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是杨家埠年画的衰落时期,年画产量锐减,新创画相对显著减少,年画的内容已十分贫乏。 1948年,潍县解放,木版年画也获新生。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给年画发展指明了方案。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杨家埠恢复了刻印生产,并创作了描绘农村新气象,宣传婚姻自主等内容的年画。1959年,省文联、省文化局把杨家埠年画作为全省美术创作重点,开展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活动。1962年春节,杨家埠年画百余幅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民间年画展览,两年后又有大量新作参加全国美展华北地区的民间年画展览。 1978年成立杨家埠木版年画社,1979年成立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这两个机构对抢救年画古版、年画资料的收集、年画的研究和技术创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永海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成立的木版年画社,汇聚了一批有志于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专业美术人才,创作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新年画作品,如《和平幸福》《自古英雄出少年》等。但是,曾深刻影响了毕加索等艺术巨匠的中国木版年画艺术已处于萧条阶段。 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掘和整理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对传统旧版进行了收集,也对散落于各地美术馆的年画样张进行复制刻版。曾派人赴天津学习木版年画雕刻技术,在原有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雕刻技法上,结合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雕刻技术,对杨家埠年画雕刻技术进行了改进,对雕刻工具进行了创新。这是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技术变革。此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画版很多时候都是依据此时风格的变迁进行断代和辨伪。 同时,还整理出版了《山东潍县杨家埠木版年画》大资料集等,同时对年画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开始试用宣纸印制高档年画,于1981年先后创出了年画色稿集、年画挂历、年画邮票等多种形式,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销售开拓出新的思路。 这一时期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用纸和形式又有新变化。杨家埠木版年画在2000年后,开始大规模使用宣纸进行印制;在年画形式上,由潍坊市杨家埠木版年画社授权国家邮政总局出版年画邮票、年画装饰、年画风筝等新形式,这些变化主要是根据时代发展和年画变革的要求进行的改变。 我们看到,在项目生产性保护实践中,杨家埠木版年画艺人的身份是多重的,既是进入国家名录的项目传承人和传播者,是项目保护的主体,也是项目生产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既是产品市场的开拓者和营销者,也是项目真实性和整体性的维护者。因此,在众多角色转换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游走于项目生产与文化产业化的平衡之间,游走于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市场需求之间,游走于自身生存、画店发展与技艺保护之间,这种游走需要一种信念的坚守,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自身文化责任的坚守。 一直在坚持创作的老艺人很坦诚地告诉记者,因为视力和体力衰退的原因,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已经无法再现当年的辉煌。看到能够安于寂寞并潜心老手艺的年轻人少之又少,老艺人们在担心老手艺失传的同时,也只能恋恋不舍地放下刻刀。 近年来,我市自觉地将文化产业和事业巧妙嫁接,推陈出新,通过打造杨家埠民俗大观园这一文化园区平台,一方面加强传承保护,另一方面将包括杨家埠木版年画和风筝在内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民间艺术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了双赢。 杨家埠众多年画店已经形成以销售额为标准的金字塔,塔的最上面为杨洛书的同顺堂画店,中间为潍坊市杨家埠木版年画社、恒兴义和兴永等画店。但从销售产品来看,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则处于产品的最顶端,主要是年画社中珍藏着大量的古版,年画社每年也会选取一定的古版进行印制,其所出品的年画都是精品年画,极具收藏价值。 潍坊丰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林告诉记者,现在企业与文化单位合作,其实等于做公益献爱心,一方面是企业拯救文化,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提升企业品位,同时双方实现合作共赢。近年来,他们积极参与杨家埠木版年画保护、推广和产品开发,通过杨家埠风筝年画艺术节、中国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峰论坛、出版图书举办年画作品展览等形式积极向国内外推介杨家埠年画文化和年画产品,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创新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王永海在《杨家埠木版年画生产性保护调查与研究》中建议,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生产性保护不能仅仅关注刻版传承人,更要关注和关心年画生产相关环节技术人员的培养,形成杨家埠年画人才培养的完整链条。 杨家埠木版年画工序包括四大部分,即朽稿画样、雕刻木版、手工套印和烘货点胭。刻版艺人需要完成第一、第二道工序,有时一些刻版艺人甚至只需要完成第二道工序,第一道工序则是交给专业美术工作人员承办;第三、第四道工序分别由熟练工人就可完成,在这两道工序中,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才能保证年画印刷的质量,如印刷环节沾色多少、兑版好坏、支子的正确使用等都对印刷质量高低具有决定性作用。但现在的传承人认定基本局限在刻版领域,而缺少对其他环节人员的关注。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保护依赖于用心地传承。杨家埠木版年画生产性发展作为生产性保护实践研究的典型性案例,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发展了杨家埠年画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莫大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