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河北唐山市考察时强调 |
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
|
|
据新华社唐山7月28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来到河北唐山市,就实施“十三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进行调研考察。他强调,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四十载励精图治,新唐山勃发英姿。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造成24万人遇难、16万人重伤,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最大的一次灾难。今天的唐山,是在当年大地震废墟上崛起的一座现代化新兴城市。 28日上午,习近平一到唐山,即前往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向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并向纪念墙三鞠躬。他强调,40年前的大地震虽然摧毁了一个城市,但没有摧毁唐山人民和全国军民的坚强意志。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又来到唐山市规划展览馆,参观唐山抗震40周年成就展,了解唐山努力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的举措和成效。他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唐山实现城市定位目标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更好了。要抓住历史性机遇,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努力把唐山发展得更好、建设得更美。 在唐山期间,习近平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河北省和唐山市工作汇报。他对河北省和唐山市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自身发展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取得的各方面成绩表示肯定。 习近平指出,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之所以能够在条件相当艰苦的情况下取得显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大灾大难面前,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吃苦在前,冲锋在前。党的力量来自人民,只要党把人民凝聚起来,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能经受住前进道路上的各种严峻考验,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习近平强调,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的光辉历程,以及我们开展的许多重大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深刻启示我们:只要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我们就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其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 习近平指出,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完善法律法规、推进重大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强灾害监测预警、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等方面进行努力。 习近平强调,当前已进入“七下八上”防汛最关键时期。要把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作为重大任务,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绷紧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这根弦。要加强雨情水情监测预报预警,及时启动应急响应。要加强灾区群众工作,妥善安置受灾群众。要做好失踪失联人员搜救,加强受伤人员救治。要做好恢复重建规划安排和工作准备,针对薄弱环节健全增强防汛抗洪能力的具体措施。 习近平希望河北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在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中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在脱贫攻坚、推进共享中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扎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