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薛静 一块圆柱形的木质底座上,一只色彩斑斓的锦鸡抖着脖颈间的羽毛,双目圆睁,随时准备冲上前大打一架;半米见高的枯枝上面,落了六只形态各异的绣眼鸟,仿佛耳边已经传来它们叽叽喳喳的叫声;巴掌大小的木枝上,两两相望的两只绣眼鸟只有手指大小,却充满了生机…… 走进潍坊非遗传承人方宝明的工作室,四处可见这样的动物标本。三十年间,方宝明借着自己的一双巧手,将各种动物最美的那一刻永远的凝固了下来。 鲜为人知 标本制作,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银杏叶、枫叶等独具特色的植物枝叶都曾是孩子们课本中夹着的珍贵收藏。但相对植物标本制作,动物标本因为工艺复杂、耗时长等因素,却很难进入大众视线。如今国内的动物标本制作,也大多集中在博物馆等科研领域,纯民间动物标本制作手艺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方宝明的标本制作技艺源于家族传承。他介绍说,制作标本大概分为选材、清理、防腐、消毒、剥制等程序,前后最短也要一个月时间。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费时费力。以一只红腹锦鸡标本为例,光选材一项就有很多门道。“首先锦鸡年龄要在三年以上,这是它的青壮年时期,毛色最为鲜亮;其次要在秋末冬初选,这会儿绒毛已经长出,毛量很厚;第三,要选健康的锦鸡,仔细观察爪子、眼睛等部位有没有伤残。有时候光选材就要在养殖场呆好几天。”到了制作环节,更需要心平气和聚精会神,否则一个不留神伤了皮毛,整个标本就“废了”。在方宝明看来,一件成功的标本必须形神兼备,活灵活现,如果神态呆板了,外形做得再好也不能称得上好作品。 求变求新 一件凝聚了手艺人心血的锦鸡标本,至少可以历经20年岁月而不变色走样,一直保持着栩栩如生的状态。但是这样一件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的标本,如今的市场状况并不乐观。 方宝明说,他现在主要制作观赏鸟类的标本,如锦鸡、孔雀、鹦鹉等,其他种类极少。近些年在一些发达地区涌现出来的纪念标本和收藏标本,潍坊地区几乎没有市场。如何撬动年轻人的市场需求,不仅是动物标本制作,也是很多传统文化所面临的难题。 方宝明正在摸索新的经营思路。“比如在造型上更加现代化,多做一些小而精的作品,融合现代艺术风格等办法。”但无论如何开拓市场,方宝明不会放松标本制作的本质要求,那就是“精”和“巧”。完整的标本作品除了动物之外,还包括底座,动物与底座要融为一体,既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制作者的艺术审美能力。 传承之路 与众多非遗文化一样,标本制作面临的不仅是市场需求难题,还有传承的困顿。“我带过很多学生,但最终坚持到底的寥寥无几。”方宝明说,因为标本制作目前的经济效益并不显著,很多人抱着赚大钱的目的而来,最后只能是失望而归。类似的事情经历的多了,方宝明也学会了“将丑话说在前面”。“每次有人要来学艺,我都提前跟他们说,如果不是真心喜欢标本,想指望做这行挣大钱就别来了,这行不适合急功近利的人。”他总结了几句标本制作的要求,凡是有人想来学习,就先把这些要求亮出来。“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灵巧的构思能力,艺术的审美能力,精心的制作能力,天真的童心,这几项缺一不可。”说这话的时候,方宝明将目光转向了一件名为“晨曲”的标本作品,纵横的枯枝间停立着数只羽翼鲜活的鸟儿。它们所映现的,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也是手艺人对传统的坚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