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潘来奎 有一种精神叫牺牲,有一种亲情叫永恒,有一种缅怀叫传承。 8月13日上午,夏日炎炎,酷热难耐。诸城市烈士陵园内,一群男女老幼庄严肃穆地站在烈士碑前,依次敬献花圈,行鞠躬礼。这一天,是革命烈士窦焕桂诞辰100周年。在纪念碑上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单中,除了窦焕桂,还有窦焕相、窦焕月、窦焕光三个名字。不知内情的人看到四个相似的名字难免会猜测其中的关系,其实,他们就是一奶同胞的四兄弟。在硝烟四起、炮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四兄弟为追求真理,前赴后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柳绿花红、欢乐祥和的和平年代里,回首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更加激励我们砥砺前行。 星火燎原 1945年,诸城市相州镇南营村,红色的火焰已经烧到了这里。后来担任过诸城县委书记的张进在附近学校担任教员,他经常住在窦焕桂家南屋里,真实身份是地下党员,负责秘密发展红色力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窦焕桂成为南营村第一批共产党员。他的二儿子窦法坤回忆,小时候家里经常出入共产党员,有时在他家南屋里开秘密会议。每当这时,窦焕桂都会担负放哨站岗的工作,一有机会,还会边站岗边学习先进的革命理论。 自此,窦家与红色有了不可分割的关联。这抹红色曾经让这个家族流离失所,但也正是这抹红色,让这个家族变得无比坚韧。在窦焕桂的影响下,家中四个弟弟心中也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1947年春末夏初,五兄弟在三个月内陆续参军离家,其中五弟窦焕星仅有15岁。窦焕桂最后一次回家,流露出了深深地不舍,当时他的妻子田宝存已经怀胎八个多月。他对妻子说,这次打仗可能要远一些,但无论到哪,都会给家里捎信。谁知,窦焕桂这一走,音讯全无。 窦焕桂离家不到一个月,小女儿窦玉花出生了。家里人给她取的小名叫“回”,一个“回”字,承载了对亲人的殷切期待。然而,一家人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等来的却是一场心碎。窦焕桂1948年12月在淮海战役中壮烈牺牲。“家庭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啊。战争造成的牺牲带来沉痛,战争造成的恐怖心有余悸啊。”大女儿窦云芳说,当时父亲牺牲噩耗传来,奶奶和母亲哭了三天三夜,哭的眼睫毛掉了,头顶头发都秃了,奶奶的眼睛哭瞎了,爷爷因伤心过度也去世了。 苦难岁月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惹怒了地主乡绅,部队南下后,他们组织“还乡团”在当地为非作歹,疯狂残杀革命干部和家属。窦家一门出了五个闹革命的,首当其冲成为追杀目标。记不清多少个狂风暴雨之夜,一家人蹲在玉米秸秆堆中躲过浩劫,也曾拖家带口慌不择路地跑出十几里地躲避。 1947年8月的一天,窦焕桂刚刚奔赴战场不久,天下着大雨,全家又闻讯逃命。窦玉花后来听老人回忆,老奶奶和奶奶是小脚,跑不动也要使劲跑。爷爷用担子挑着小孩跑,大一点的孩子抱着吃的拼命跑。还没出月子的母亲抱着襁褓中的自己,拽着7岁的大女儿,趔趄着跑。跑得太累了,担心追兵赶上,母亲实在没办法了,为了救大的,含泪把她藏在路边草丛里。好在爷爷和大哥立刻回去找到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就是在这样的腥风血雨中,这个家族成员相互照应着,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灭顶之灾。 “那个时候,我们根本不敢在自己家里生活。”窦焕桂大儿子窦祥坤说,被逼无奈下,一家人只能逃到邻居的亲戚的亲戚家躲避,不仅食不果腹,更是每天提心吊胆。家中没有壮丁,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在乱世里风雨飘摇。 浴火重生 窦焕桂牺牲不久,另外三个兄弟血染沙场的消息也相继传来。窦焕相从军后转入上海公安部门,于1949年5月被敌人杀害;窦焕月1952年6月在朝鲜战场牺牲;窦焕光1952年4月在朝鲜战场牺牲。 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年引领窦焕桂走上革命道路的张进非常悲痛。当时他已经是诸城县委书记了,于是让南营村派人拿着县乡村三级政府的证明信,和窦家人一起去寻找窦焕星——五兄弟中唯一的幸存者。“四个哥哥都牺牲了,父亲受不了悲痛,也离开了。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眼看着日子没法过了。我要去找回小哥哥。”窦焕桂的妹妹窦焕芳回忆当时的情景,老泪纵横。1953年秋末,年仅17岁的窦焕芳和一名村干部,穿越大半个中国,从山东诸城到福建福州,七天七夜,终于找到了已经离家6年的小哥哥。 “妹妹去找我的时候,也有人劝我留在部队不要回来。但我还是想回来我是从这里走的,就应该回到这里,这是我的家。”窦焕星回来了,放弃了心爱的战友和美好的前程,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老家。面对残破的家庭,巨大的压力让窦焕星经常一个人跑到田里偷偷地哭。而承受巨大压力的,远远不止窦焕星一人。泪水浸泡过的坚强最坚强,窦家人擦干眼泪,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一步步走出了困境。 回首往昔,69岁的窦玉花说:“我想,有些事不该淡化,有些精神需要传承。后辈们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才能更有奋进的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