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少敏,原名孙肇修,1902年生于寿光市范于村,后因革命需要化名陈少敏。从青少年起,陈少敏便立志为拯救祖国而奋斗。在抗日战争时期,她身着戎装,担纲将领一责,率千军万马辗转南北,成为战场上赫赫有名的女将,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主持一个地区全面工作和直接领导武装斗争的少有的女领导干部。抗战结束后,她肩负要职,不为名利一心为民,为党的事业付出毕生心血。 这是一位女中豪杰的传奇人生。 初露锋芒 冲破封建枷锁 陈少敏自幼在父亲孙万庆的熏陶下长大。孙老一生忧国忧民,积极参加民主革命,并将进取的思想传播给了下一代。受父亲影响,陈少敏自小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在她的少年时代,农村妇女缠足之风盛行,谁不缠足便会被说闲话,陈少敏却敢于打破这种旧礼教氛围,率先不缠足,留大脚,什么“伤风败俗”、“孙大脚”一类的闲言碎语她一概置之不理,一心走妇女解放的道路。 有一次,陈少敏在菜园打水浇地,听到旁边有人说:“大闺女,洋学生,打轱辘,丢人现眼,叫人笑话。”陈少敏反驳道:“男女平等,大闺女打水浇菜有什么不行?有出息的妇女就得和男人干一样的活儿,这样才能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人们当场被她说得哑口无言。 受此事的启发,陈少敏决定帮助更多的女性走上自我解放的道路。为此,她利用假期在自家房子里办起了妇女识字班,向十几名妇女传授文化知识,开拓她们的眼界。 1927年,陈少敏进入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女子学校——潍县文美中学求学。当时的美籍校长李恩惠思想反动,严格限制学生读报、通信等正当权利,陈少敏以“中国人民不可辱”的气概,和同学们一起高喊“读报自由、出入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的口号,向校方宣战,举行罢课斗争。斗争中,反动教师刘克清向校方告密,导致党支部负责人董汝勤、牟秀珍等同学被开除。当时,陈少敏已是学校党团员骨干,她和同学们一起,不顾校长恫吓,冲进刘克清的宿舍,将她痛打一顿,并把她的衣服、被褥扔出门外,倒上粪水。此后,她挑头成立了罢课指挥部和纠察队,宣布罢课。在这场斗争中,陈少敏经受了锻炼,初步显示了出众的组织才能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携手并肩 共谱乱世爱情 1930年,陈少敏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来到青岛工作。因为工作需要,她与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任国桢假扮为夫妻。在这个临时家庭里,任国桢的身份是一名人力车夫,陈少敏则是一名打蛋厂的女工,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以至于邻居们都夸他们是一对好夫妻。由于志同道合,在相处中,他们真的产生了恋情。后经组织批准,两人正式成为一对革命伴侣,携手并肩,在青岛组织开展了积极的工人运动。 1930年8月,中共山东省委遭受破坏,许多同志被捕,陈少敏和任国桢也被通缉,为此,两人被调去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陈少敏的生活是极为困难的,靠在街头巷尾给人洗补衣服、打零活度日,有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但生活的贫困并没有阻挡住她前进的脚步,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她与任国桢相互扶持,一直坚持与敌作斗争。 然而,这份乱世之中的爱情并没有持续很久。1931年10月,任国桢以中共河北省委特派员身份到山西工作,当月18日,他刚到太原,便因叛徒出卖被捕,几日后惨遭杀害,年仅33岁。此时陈少敏已怀有身孕,噩耗传来,令她遭受到了沉重的精神打击。更为残酷的是,在任国桢牺牲不到半年,她的女儿又因病夭折。亲人的接连离世,给陈少敏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但她并未因此放下革命意志。在陈少敏的一生中,任国桢始终占据她内心重要的一角,直到晚年,陈少敏还把任国桢的照片挂在卧室内,让他的照片陪伴自己,从心底怀念他。
巾帼英雄 革命本色永存 1936年底,陈少敏被调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她来到中原根据地——河南竹沟镇,开始了她从一个农村姑娘走向革命女将的道路。从洛阳特委书记到豫鄂边区党委书记,陈少敏带领将士,参与组织了千余次战斗,建立了38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陈少敏也成了威震群敌的女将。 卓著战功,让陈少敏在党内外和群众中树立了很高威望。可她又居功不傲。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全国面临解放,各地、各部门大量需要领导干部,陈少敏却写信给党中央,自荐“去做工人或农民工作”。1950年7月,她当选为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她发现和培养了郝建秀等女工典型,并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起草与颁布。 陈少敏另一件被广为传颂的事是在1968年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她以“不表态”“不举手”的方式,公开抵制开除刘少奇出党的错误决定,由此可见她的铮铮铁骨。 1977年12月14日,陈少敏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5岁。 时隔37年,在寿光孙家集街道范于村,陈少敏故居暨纪念馆正式开馆。如今,在纪念馆中,我们可以通过陈列的100多件文物、300余幅图片资料,全面了解陈少敏,了解她爱党爱国、刚直不阿的崇高品质和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本报记者薛静 (相关史料由潍坊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