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县自古为东莱首邑,北海名城,文风昌盛,科甲蝉联。明清乃至民国时期,潍县经济繁荣曾有“南苏州,北潍县”的说法,潍县的中医业同潍县的工商业一样,历史悠久,在不同的时期城中的各条街巷中,星罗棋布地散落着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老字号的药铺和店面,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这已成了人们永久的回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潍县就有民间医药活动。民国时期《潍县志稿》记载:“汉朝,有公孙帛隐居北海市中卖药”。隋唐时期,医药商业已很发达,中药店铺的药材炮制就已十分考究;清代医药更为昌盛,各主要城镇都有中药店铺。一般中药店铺都设有坐堂医生,或药店掌柜本人就是医生。凡医界名人,必是药界先贤。 明清以来,潍县一带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较繁荣,药源丰富,中医行业日趋兴盛。1644年“王万春堂眼药老店”在潍县东门瓮城开业,创始人王庆宇(系明万历皇帝之侄)。该店经营自制的宫廷秘方“杏核丹眼药”“拨云散”“扫乌丹”“上青散”“拔毒膏”等长达312年,该店1956年参加公私合营。 清代“康乾盛世”,潍县医药业更为昌盛,名医辈出。1748年“颐和堂”药铺(又名孙家老药铺)在潍县城里东门大街“狮子头”开业(该处有一古石狮,后为颐和堂药铺的标记)。主营中药煎剂,所熬制的膏药尤负盛名。1945年,药铺分为“颐和堂信记”“颐和堂同记”两号。该店于1956年参加公私合营。 嘉庆、道光以后,旧志书所载名医更是不胜枚举:潍县蔡玉珂精外科,擅治疮疡,著有《外科辑要》四卷。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20年潍县“惠东大药房”在潍县东关沙子岭开业,创办人魏子宜、张执符、张纫秋。该店在全国七市设有分号,是中国民族资本家兴办的影响较大的医药企业。1925年潍县“亚东大药房”成立,创建人丁绶卿,1954年并入潍坊市城关第一联合诊所。 1934年,惠东药房副总经理魏子宜,办起了号称华北第一家的惠东制药厂,集药房、药厂、医院为一体。惠东医院的出现,是专事治病的医院和专事售药的药店分设的开端。1935年“惠东制药厂”在潍县城大马路(今和平路)开业,隶属惠东大药房总号。冯宪章(浙江宁波人)为厂长,共职工96人,1938年日军入侵时停业。 1938年,日本入侵,医药事业遭到严重摧残,据不完全统计,潍县当时约有千家左右中西药店铺和诊所,大多数被迫关闭或遭焚毁,勉强保留下来的也朝不保夕,生意萧条。1940年“英博大药房”在潍县城南坝崖街开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医药业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28年,安丘杞城傅锡泽开办的药房曾是庄龙甲烈士生前的掩护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潍县城的惠东大药房和潍县万和堂、辅仁、仁昌等药店透过日本封锁为解放区输送过中西药品。1945年,潍县各同业公会成立。 1955年6月5日,“公私合营潍坊市中医院”正式成立,这是山东省成立的第一处中医医院,标志着我市中医事业开始走向振兴、发展的新阶段。 王洪忠 段连国撰稿 下图为惠东大药房药品广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