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担当令他成了“发明大王” |
——记潍坊市人民医院“最美员工”脊柱外科主任徐兆万 |
|
在很多人看来,医生整天忙忙碌碌,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创新发明。可是,潍坊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徐兆万,为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瓶颈,近年来取得发明专利14项,在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论文126篇,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18项,所带领的团队获得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专业等国省市荣誉项10项,为此市里还为他专门成立了“劳模工作室”。是什么力量促使徐兆万在医学创新道路上一路前行?日前记者走近了这位医学领域的“发明大王”。 “做医生的当然需要科技创新,但这种创新不是人云亦云、跟班式的创新,而应该是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原创。”一见面,徐兆万便开门见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创新的动力来自敢于为患者担当的责任,他说,能够解决问题的发明创造才是有价值的创新。 作为一名脊柱外科医生,徐兆万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也曾遇到过困惑:多少年来已经成形的治疗方案,虽然能够缓解患者的病痛,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眼看不少患者因为担心手术风险辗转多家医院不能解除病痛,一种强烈的职业使命感涌上他的心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决定首先从改进手术器械下手。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是脊柱外科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因为手术过程中一旦操作不当很容易损伤患者神经,引起瘫痪等严重后果。如何制作一把用起来称心如意又不会伤害到神经的手术刀呢?徐兆万陷入了冥思苦想中,有时半夜里来了灵感,也会忽地爬起来画草图。用了将近半年时间,他的第一把新型角翼骨刀诞生了。至今他还清楚记得,这把手术刀迎来的第一位患者是个40多岁的农民,因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走不了路,更无法干活挣钱,整个家庭陷入困顿之中。“我用自己发明的骨刀做了手术,两个多月后患者竟然自己走着来做复查,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后来,他的身体恢复很好,可以从事体力劳动了,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徐兆万说,他和这位患者成了莫逆之交,现在还保持联系。 从2008年至今,徐兆万在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领域不断发明创新,研制出了一套拥有知识产权的医疗器械,去年在我市卫生系统唯一荣获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面对鲜花和掌声,徐兆万显得很淡定,因为发明道路上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记者在徐兆万办公室里采访时,他打开了一只抽屉,只见里面盛满了各种样式的医疗器械,有带刃的,有带刺的,有的是成品,还有的是半成品,像个工具箱“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患者的病情千差万别,我就根据不同的情况改进。这些医疗器械就是我这些年痴迷发明的见证者。”徐兆万说。 众所周知,外科手术是动刀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要想在刀尖上搞发明创造,难度可想而知。徐兆万的秘诀是,胆大心细。“我搞每一项发明创造都是经过缜密思考的,都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明不能靠臆想蛮干。”徐兆万说,治疗多发性颈椎骨折固定手术的难点在于如何准确定位,因为手术部位的骨头有4.5至5毫米宽,而钉子的直径为3.5毫米,也就是说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他利用立体几何原理经过多次试验发明了三维定位器,获得了国家授权专利。他在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方面大胆技术改进,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将原来3个骨钉减少为2个,而且保留了棘突和椎板,从而将手术副作用减少到最低。“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有时候触类旁通,也会起到启发借鉴作用。”徐兆万说,在做椎板回植术的时候,就是受到老乡制作石膏板的启发,用硅胶将普通线锯封刃,解决了长期困扰他的难题。 凭借多年勇于钻研、开拓创新的精神,徐兆万先后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经鉴定后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尤其在胸腰椎骨折脱位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手术治疗和颈椎病的前后路手术治疗三大领域在全省乃至全国赢得了重要的学术地位,先后兼任山东省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微创学组组长等7个重要学术职务。截至目前,在SCI、中华系列杂志共发表论文12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80篇;取得发明专利等14项,其中第一发明人8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18项,其中第一完成人9项;参编著作4部;为中华创伤杂志、中华骨科杂志审稿61篇。已带教硕士研究生50余人,获得鸢都学者等市级以上荣誉10项(次)。 组织、同行的认可与信任让徐兆万更加增强了创新进步的信心,在为患者解除痛苦的路上,他不忘初心,执着而坚定…… 本报记者潘来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