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生态环境 提升服务水平 |
——访市金融办副主任李涛 |
|
□本报记者 贺德良 金融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市金融办副主任李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地方发展的生命线,经济发展软环境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我们致力于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现代化、便利化和普惠化水平,为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支撑,为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保障。”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不动摇,始终如一抓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全力维护并不断扩大资金“洼地效应”和金融机构“聚集效应”,促进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共赢。为优化我市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我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金融办将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优化金融业发展软环境。一是健全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不断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加强信用信息的归集、管理工作,主动将信用信息与征信体系对接,提高社会信用信息化系统的覆盖率。二是实施金融人才千人计划。加大对各类金融人才特别是金融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金融人才,使我市成为各类金融人才的聚集地。三是培育社会公众的金融意识。构建党政部门支持、金融管理部门统筹、金融机构配合、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公众金融教育体系,加大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力度,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让金融意识和金融知识更紧密地与居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四是加大对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创新扶持方式,保持支持金融产业的政策力度不减,对来我市发展的知名金融机构研究制定一对一、个性化的扶持政策,推动我市金融产业竞争力继续保持领先位次。五是依法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各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和渠道,提升信贷资产质量。 另一方面,优化投融资环境。一是扩大信贷抵质押物范围。引导各银行机构积极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扩大股权、动产、应收账款、知识产权、排污权、仓(提)单等抵质押物贷款覆盖面,综合运用信用贷款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发展。二是优化银行业网点布局。重点向县域、乡镇、社区等金融服务薄弱地区下沉、延伸,推行物理网点和电子网络相结合模式,打造智能社区、生活管家、金融便利店等全天候全方位的综合服务平台,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投融资、资金运作、财务管理等综合化金融需求。三是优先保证“三农”、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确保涉农信贷持续增长,法人银行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实现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四是加大困难企业帮扶力度。对市场前景和主业经营良好,有市场、有技术、有效益但暂时出现流动性紧张的企业,引导各银行机构实行一户一策,通过增加或维持授信、贷款展期续贷、调整信贷品种、降低融资成本等方式,帮助企业维护正常生产经营,化解流动性风险。五是提升融资担保服务能力。通过增资扩股、资源置换等方式做大做强市再担保公司,为各融资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增强国有(控股)融资担保机构对我市重点项目、现代产业基金扶持项目提供担保服务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