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文研 在昌乐县宝都街道尧沟片区一片片大棚中间,一个高大宽敞的育苗棚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大棚里,一株株绿油油的南瓜苗流转在育苗人的手中,根壮苗齐、长势喜人。8月28日,记者来到西三里村煜和瓜菜专业合作社育苗基地,亲身感受尧沟片区不断丰富地区种植产业给现代农业带来的新气象。 “我是第一个在尧沟培育种苗的,目前,合作社占地30亩,共建有5个全自动智能育苗棚,年育苗能力达到2000万株。”煜和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永卫开心地说。 据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设施农业就成为宝都街道尧沟片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但在种苗繁育方面大都是农民自繁自育,往往由于技术和方法不过关,导致出苗率不高、秧苗不壮、产量短收、上市延时等问题,成为制约农民增产增收的薄弱环节。 2013年,多年在外的李永卫带着自己培育种苗的先进技术回到故乡宝都街道,在街道、社区领导的帮助下建起了全自动智能育苗棚,配备了控温、喷淋等韩国进口育苗设备,实行了自动化控温控湿穴盘工厂化育苗。“最开始周边的很多种植户对我培育的种苗都不接受,订单多来自外地,但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村内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种植户开始使用我培育的种苗。”李永卫介绍说。 据宝都街道工作人员介绍,种苗又被称为农业的“芯片”,好苗子是老百姓辛苦一年好收成的基础。李永卫运用现代化技术培育出来的苗子苗齐根壮,成活率高,不易生病。今年天气反常,村里很多种植户自己培育的种苗都出现了死株现象,但从李永卫合作社出去的种苗却非常健康。“现在周边的村民对我们合作社的种苗都是赞不绝口,相信育苗产业依然有很宽的市场和发展前景。”李永卫说。 宝都街道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有能力的种植户、合作社依托县域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发展种苗产业。三年来,宝都街道陆陆续续建成了沃泰、群信、佳源等高标准工厂化育苗基地,目前年研发、培育优质种苗达8000万株,带动周边村民就业23900余人,实现了由单一瓜菜生产到生产研发、育种育苗、终端配送齐头并进。当地农民因为种苗产业的发展既提高了收成,又解决了就业难题。 ◆记者蹲点感言: 围绕“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这条主线,宝都街道紧抓设施种植主线不断拓宽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向周边产业延伸发展,逐渐构建起了立足昌乐本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种苗产业布局。既丰富了地区种植产业布局,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为设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芯”动力,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气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