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产业布局 坚持绿色发展 |
经济区着力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 |
|
|
本报讯 (记者孟祥风 通讯员郭卫杰)利用建筑垃圾生产新型建筑材料,潍坊三建公司每年消耗各类建筑垃圾100万立方米,成为山东省首家大规模产业化处理建筑垃圾的企业;辖区内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房地产项目全部设置中水回用设施;柏立化学、友谊纸业等重点用水大户实现本厂污水处理后的中水综合循环使用……当前,经济区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初步构建了循环型工业体系,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经济区将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划结合起来,依托骨干企业、园区和产业基础,完善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八大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中下游及配套产品协调发展的产业共生体系。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经济区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例,加强中水回用和再生水的利用,区内企业在原料使用、中水回用、固废综合利用等方面逐步实现产业链条的整合。目前,在盛大铸造、鸢飞机动车回收公司等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机械制造企业——废金属——再生产品——机械制造企业”的废物回收利用链条。 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循环经济产业支撑。围绕循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经济区依托园区生态工业信息平台,完善了固体废物交换信息系统。通过综合交换处理对废物进行有效处置,减少最终废物排放量,减轻对地区的环境污染,防止二次污染的扩散,同时降低总处理费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规划建设的高新产业园和国家级孵化器为依托,经济区联合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及孵化中心。该中心在区环保部门指导下,开展咨询、培训、项目评估及投资等工作,协助辖区内企业开发循环经济新产品、新技术,打造企业自主品牌,培育了一批循环经济领域内有示范作用的企业。 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助推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经济区建立了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统计评价和考核制度。从企业、工业、园区三个层次建立循环化改造的统计指标体系,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建立行业准入名录和项目准入指标体系,高起点、高标准和高层次地引进绿色企业,使产业布局符合总体规划和发展要求。建立了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机制和信息共享、互通联动的批后监管机制,完善项目开工延迟说明、土地合同监督、违法用地惩处等制度,土地单位面积产值和集约节约水平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区新建企业环评率达100%,270家重点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2015年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验收和国家级预验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