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春溪
出阳朔东行,不到一小时的车程便到达恭城县城。尽管恭城地界里没有桂林和阳朔那么多景点,但却处处是迷人的乡村风光,沿着茶江穿行于恭城的山水之间,犹如观赏一位不施粉黛的山野美人,面色清纯可人。而在恭城县城里,到处漂浮着油茶的清香,随意走进路边的一家老店,不一会儿工夫,一大锅飘着茶香的油茶和一桌子本地各色小吃便呈现在眼前,油茶墨绿,沁人心脾,小吃琳琅满目,色彩各异,美不胜收。无需推让,舀一碗油茶在手,再撒上爆米花、脆果和酥花生,一碗喝下肚去,便是口舌生津,周体通泰,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悠长。相比桂林周边的油茶,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恭城油茶要地道醇厚得多。 其实,恭城油茶的殊胜之处还在于它配有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各类小吃,仅粑粑一类就有十几种之多,像水浸粑、糍粑、芋头粑、萝卜粑、船上粑、大肚粑、柚叶粑、桐子叶粑、艾粑、狗舌粑等。摆上桌来,形态各异,色彩缤纷,如同走进了艺术品殿堂,有的通体透明,有的薄如蝉翼,令人不忍下手。恭城人对粑粑那可是情有独钟,老话就说:“油茶当饭,莫忘粑粑。”因此,当地人早餐一般只喝油茶不吃饭,靠几个粑粑充饥。 早些年,粑粑是恭城人过节时必备的一道美食,而且每个节气的粑粑又各有不同。譬如用艾叶做的艾粑,整个儿碧绿而晶莹剔透,散发出艾叶特有的清香,里面包着的芝麻馅稀软如饴,咬在嘴里芳香四溢,是美食者的最爱,它是恭城人清明节用来供奉祖先的供品。恭城瑶族人在农历七月十四日要隆重纪念祖先,每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就要做狗舌粑,供奉在“请”回家中的祖先的灵位前。而在一桌子粑粑中,我的最爱是中秋节做的大肚粑,它不仅个头大,憨态可爱,馅的食材多是出自恭城山里的香菌、木耳、黄笋干、槟榔芋等,吃起来不仅清香宜人,而且营养丰富,可谓是恭城粑粑中最令人难忘的佼佼者。 恭城油茶传承久远,因为山地潮湿、瘴气阴重,世代居住茶江两岸的瑶民便逐步发展出了油茶,它消食健胃、驱湿避瘴,茶叶中含有的茶碱起到全身调理的作用,生姜驱寒湿,大蒜消毒。传说乾隆帝下江南时食欲不振,喝了恭城油茶后胃口大开,亲笔御赐“爽神汤”,如果你喝下一碗恭城油茶,便知道这不仅仅是个传说。 恭城油茶的制法也特别讲究,选用清明、谷雨两个时节采摘的茶叶,先用开水烫泡冲洗,之后在锅里放上猪油,并把姜片和蒜与茶一起捣碎了,然后放到锅里炒,之后再把米炒到焦黄,与茶和在一起,放入清水煮,第一遍沥清水后再炒茶,再放入水煮,如此五六次,或者把每次煮出的油茶和在一起喝,或者单锅喝也可以,但一锅苦,二锅涩,直到三锅四锅才能煮出最好喝的油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