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刘涛
当我们见到王瑞娟时,她正准备给她的婆婆倒便盆。50岁的王瑞娟穿着一身浅色的衣服,显得温柔而干练。“俺摊上了一个孝顺的好儿媳!”王瑞娟的婆婆陈玉梅激动地说。 王瑞娟是峡山区太保庄街道太保庄村人,她在村里口碑很好,为人热心,孝敬公婆,是出了名的好儿媳。公公重病在床近9年时间,她给老人接尿翻身,尽心照料。婆婆因病生活不能自理,丈夫工作忙,家里里里外外的生活重担全部由她一人承担。2016年,王瑞娟入选潍坊市十大孝星。在王瑞娟的努力经营下,一家人和和睦睦,多次获得“幸福家庭”称号,是个让村里人羡慕的家庭。 “那年,公公婆婆都瘫痪在床,得同时伺候两个老人。”说起2006年,王瑞娟至今记忆犹新。公公去世后,王瑞娟和丈夫多次想让婆婆搬到家里住,陈玉梅总是嫌住不习惯,不愿意挪窝。婆婆眼睛不好,生活不能自理,于是王瑞娟每天都要跑好多趟,烧水、做饭、炒菜、倒便盆。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王瑞娟主动去学习了皮下注射,每天早、晚饭前准时去给婆婆打针。婆婆不会打电话,放心不下的王瑞娟经常半路跑到婆婆家看她。 临近2007年春节,婆婆住进了医院。王瑞娟交代丈夫和小叔子伺候婆婆,自己回家准备年夜饭。久病的老人脾气不好,有时候倔劲上来了,像个老小孩。“叫俺儿媳回来喂俺吃,别人喂俺都不吃。”王瑞娟只好放下手中的活计,骑着自行车赶到医院。婆婆住院的日子里,喂饭、擦洗身子、端尿盆全是王瑞娟一个人在忙前忙后,很多同病房的人都以为她是老人的女儿。“这不是俺女儿,是俺儿媳。”陈玉梅略带得意地说道。 在家,王瑞娟是个孝顺的好儿媳;在外,王瑞娟是个敬业的好干部。王瑞娟1997年入党,是太保庄村的会计和妇女主任。村会计的工作很繁杂。太保庄村有600多户,近1800人。这1800人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等证明都需要村会计出具。还要整理村务账,参与人口普查等,经常一忙就是四五天。再加上妇女主任的工作,十几年间,她始终忙忙碌碌,奔波在家庭、婆婆家和村委会的路上。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获得了上级和群众的充分肯定。2004年,王瑞娟被评为“省计划生育优秀药管员”。2006年,王瑞娟被评为“潍坊市优秀妇代会主任”。2016年,王瑞娟成为村里的“先锋党员”。 王瑞娟是个有心人。在王瑞娟的办公桌上,有一摞翻得破旧的资料。这是她为村里的特殊群体建立的台账。村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低保户、残疾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身体、生活状况和联系方式,都整理得工工整整,并按照类别用不同颜色的笔作了标记。王瑞娟每天都要翻开这本台账,和老人嘘寒问暖、拉拉家常,询问低保户和残疾人有什么需要,提醒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按时测量血糖血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王瑞娟正在实实在在地践行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