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春香与武旭东展示仿古铜作品。 |
|

|
|
□本报记者 刘晓杰文/图 老潍县的仿古铜业有400多年历史,产品蜚声海内外,远销京津及欧日。于其鼎盛之时,号称有“三千砸铜匠”。 起源 与陈介祺有关 潍坊仿古铜铸造技艺属于随金石学而兴起的一种集文物知识与青铜冶铸工艺为一体的地方特殊手工艺,涉及到绘画、雕塑、铸造等相关技艺。所仿器物的种类主要有鼎、尊、彝、爵、觚、佛像、鸟兽等,其代表作有“长信宫灯”“毛公鼎”“马踏飞燕”等,这一技艺使古代众多珍贵文物再现于世,同时为文物修复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史料记载,清朝光绪初年,潍县一个名叫胥伦的农民,生性聪敏,巧于手工制作,并擅长书画。为了糊口,他铸造假汉印和古代造像,冒充真品,卖给当时著名的金石收藏家陈介祺。当陈介祺发现是冒牌假货后,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尽出个人所藏三代青铜器、六朝佛造像、印章等文物,与他共同研讨,以求仿制。经过协作,采用拔腊翻砂法仿制,制品惟妙惟肖,几乎乱真。从此胥伦名扬四方,因其技艺精湛,晚年赴京为国子祭酒王懿荣等铸印,很受器重。此后,仿古铜器在潍坊广为传播。 发展 品种达数十个 1916年到1936年,是潍县仿古铜的极盛时期,有店铺20余家,部分产品曾选入山东省国货陈列馆展出。 仿古铜铸造技艺有两种:仿制和复制。仿制要求相对比较简单,复制要求更高,原件的特征、神态,小到一个斑点也要一模一样。复制的铜器多用于博物馆展览,仿制的铜器主要用于收藏、艺术品摆设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仿古铜工艺迅速发展,品种由过去的几个增加到现在的几十个,且在质量上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上锈工艺,在原来一两种的基础上,增加到家藏锈、黑漆锈、鎏银等六种技法,使制品上的锈斑逼真,色泽肖似天成,长期保存,颜色不变。尤其是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以后,作为特种技艺的潍坊仿古铜倍受重视,在该所仿古铜艺人玄祖基及徒弟季传志、武春香、武旭东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仿古铜器发展到近50个品种,他们仿制的“马踏飞燕”“长信宫灯”“毛公鼎”等,早已走出国门。 传承 年轻匠人稀少 目前,我市仿古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武春香和武旭东两人。记者近日拜访了武春香,在她家里,“犀牛兽”“铜牛尊”“毛公鼎”等仿古铜器摆放在沙发后边的几案上,散发出一股沧桑与典雅之美。 “‘仿古铜’全称应该是‘仿古青铜器’,只是在做工上仿古、做旧。在造型方面,力求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的感悟在里面。”武春香说。她生于1955年,从1971年拜师玄祖基学习制作仿古青铜器,至今已有40多年的时间。 “真正的仿古铜要经过塑模、泥模、石膏模、上细、上锈等十几道工序,仅上锈这道工序至少得花两个月时间,所以一件作品没有几个月时间是做不出来的。”武春香说。 武春香的弟弟武旭东从1981年接触仿古铜器制作,至今也30多年了。谈及技艺传承,武春香姐弟有些无奈,“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扑下身子学这个,很担心今后咱这个古老工艺会失传。”武旭东说道。现在,两人最大的心愿是把这一古老技艺传承发扬下去。
|
|